0  403362  403370  403376  403380  403386  403388  403392  403398  403400  403406  403412  403416  403418  403422  403428  403430  403436  403440  403442  403446  403448  403452  403454  403456  403457  403458  403460  403461  403462  403464  403466  403470  403472  403476  403478  403482  403488  403490  403496  403500  403502  403506  403512  403518  403520  403526  403530  403532  403538  403542  403548  403556  447090 

6、超导现象

(1)超导现象:某些物质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称为超导现象。

(2)超导体: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称为超导体。

(3)转变温度:导体由普通状态向超导态转变时的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用TC表示。

物质
临界温度t/K
物质
临界温度t/K
钨(W)
0.012
镤(Pa)
1.4
铪(Hf)
0.134
铊(Tl)
2.39
铱(Ir)
0.140
铟(In)
3.4035
钛(Ti)
0.39
锡(Sn)
3.722
钌(Ru)
0.49
汞(Hg)
4.153
锆(Zr)
0.546
钽(Ta)
4.4831
镉(Cd)
0.56
镧(La)
4.92
锇(Os)
0.655
钒(V)
5.30
铀(U)
0.68
铅(Pb)
7.193
锌(Zn)
0.75
锝(Tc)
8.22
钼(Mo)
0.92
铌(Nb)
9.25
镓(Ga)
1.091
铌三铝(Nb3AL)
17.2
铝(Al)
1.196
铌三锗(Nb3Ge)
22.5
钍(Th)
1.368
铌三锡(Nb3Sn)
18

试题详情

5、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半导体的热敏特性: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称为半导体的热敏特性。

(2)半导体的光敏特性: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光照而减小,称为半导体的光敏特性。

(3)半导体的掺杂特性:在纯净的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微量的杂质,会使它的电阻急剧变化,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大大增强,称为半导体的掺杂特性。

例题:家用电热灭蚊器中电热部分的主要部件是PTC元件,PTC元件是由酞酸钡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阻器,其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由于这种特性,PTC元件具有发热、控温两重功能,对此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电后其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B.通电后其功率先减小后增大

C.当其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相等时,温度保持在t1至t2的某一值不变

D.当其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相等时,温度保持在t1或t2不变

解析:根据PTC元件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可知在常温下,它的电阻是相当小的,通入电流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电阻率先变小后增大,那么它的功率先变大,后变小,温度保持在在t1至t2的某一值不变,这时候电路处于稳定状态,如果温度再升高,电阻率变大,导致电流变小,温度就会降下来;如果温度降低,电阻率减小,导致电流变大,温度就会升上去,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C。

例题:一般的电熨斗用合金丝作发热元件,合金丝电阻R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如图5所示的实线①,由于环境温度、熨烫衣服的厚度、干湿等情况不同,熨斗的散热功率不同,因而熨斗的温度可能会在较大的范围内波动,易损坏衣服。

有一种用主要成份为BaTiO3的称为“PTC”的特殊材料作发热元件的电熨斗,具有升温快,能自动控制温度的特点,PTC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中实线②所示。

(1)为什么原处于冷态的“PTC”熨斗刚通电时,比普通电熨斗升温快?

(2)通电一段时间后,电熨斗温度稳定在什么范围内?

(3)简析PTC发热元件的自动控温过程。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看懂图中涉及的物理量的含义:图线①说明合金的电阻基本上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图线②说明在较低的温度下,“PTC”材料的电阻基本不变,但在某一温度范围内电阻会突变。

(1) 由图可知,冷态的“PTC”材料的电熨斗电阻比一般电熨斗电阻小,所以发热功率P=U2/R较一般电熨斗大,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PTC”升温快。

(2)由图可知,温度自动稳定在t6<t<t8范围内。

(3 )当熨斗温度升高到t6后,“PTC”材料的电阻急剧增大,电功率变小,此时如果散热功率大于电功率,熨斗温度会下降,当温度降低时,电阻R急剧减小,电功率增大,温度又升高……,因而熨斗的温度能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例题:如图所示,为在温度为10℃左右的环境中工作的某自动恒温箱原理简图。箱内的电阻R1=20kΩ,R,2=10kΩ,R3=40kΩ,Rt为热敏电阻,它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的图线如图7(b)所示,当a、b两端电压Uab<0时,电压鉴别器会令开关K接通,恒温箱内的电热丝发热,使箱内温度提高,当Uab>0时,电压鉴别器会K断开,停止加热,恒温箱内的温度恒定在多少摄氏度。

 

解析:在Uab<0时,K接通,箱内的温度提高,导致Rt减小。当Rt=20kΩ时达到电桥平衡,此时Uab=0,而Uab=0是K断开、闭合的分界点,故此温度可由图7(b)中读出,Rt=20kΩ时对应的温度t=35℃。

试题详情

4、半导体

(1)半导体

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不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反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材料称为半导体。

(2)从电阻率的观点认识导体、绝缘体、半导体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约为10-8-10-6Ω·m

绝缘体的电阻率约为108-1018Ω·m

半导体的电阻率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约为10-5-106Ω·m

试题详情

4、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1)三种速率

①热运动的平均速率:金属导体中的大量自由电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热运动的平均速率很大,但从其宏观效果上看,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因而热运动的平均速率对形成电流没有贡献。

②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是很小的,但就是这一定向移动的速率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③电场传播速率:电场的传播速率等于真空中的光速,电路一接通,导体中民光速的速率在各处建立电场,导体中各处的自由电荷几乎同时开始做定向移动,整个电路几乎同时形成电流。

(2)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如图所示,AD表示粗细均匀的一段导体,两端加以一定的电压。

设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沿导体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导体中每单位体积的自由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所带的电荷量为q。

①导体中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截面C的自由电荷分布

导体中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截面C的自由电荷分布在以截面C为底,速率v为长的导体中。

②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截面C的自由电荷数

N=nV=nvS

③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截面C的电荷量

Q=Nq=nqvS

④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I==nqvS

试题详情

3、导体的伏安特性

(1)   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①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用纵轴表示电流I,用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的I-U图线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如下图所示,是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②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I-U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导体电阻的倒数。

即k=tanθ==

图线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右图中R1<R2

③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a.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

b.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

注意:欧姆定律不适用的导体和器件,电流和电压不成正比,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都是非线性元件。

试题详情

1、电流

(1)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产生电流的条件

①内因:要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荷。

②外因:导体两端存在电压──在导体内建立电场。

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都是电源,它们的作用是提供并保持导体的两端的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的电流。

(3)电流的方向: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总结: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在电解质溶液中,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与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4)电流

①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称为电流。

②公式:I=   (量度式)

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 mA=10-3A

1μA=10-6A

④测量仪器

在实际中,测量电流的仪器是电流表。

(5)直流与恒定电流

①直流: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做直流。

②恒定电流:方向和强弱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做恒定电流。

例题: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B.在电解质溶液中有自由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电流方向不能确定

C.不论何种导体,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D.电流的方向有时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有时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解析:正确选项为C。

电流是有方向的,电流的方向是人为规定的.物理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则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一定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例题:某电解质溶液,如果在1 s内共有5.0×1018个二价正离子和1.0×1019个一价负离子通过某横截面,那么通过电解质溶液的电流强度是多大?

解析:设在t=1 s内,通过某横截面的二价正离子数为n1,一价离子数为n2,元电荷的电荷量为e,则t时间内通过该横截面的电荷量为q=(2n1+N2)e,所以电流为

I==3.2 A。

例题:氢原子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设电子在离原子核距离为R的圆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运动速率为v,求电子绕核运动的等效电流多大?

解析:取电子运动轨道上任一截面,在电子运动一周的时间T内,通过这个截面的电量q=e,由圆周运动的知识有:T=

根据电流的定义式得:I==

例题: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电压为800kV的直线加速器加速,形成电流强度为1mA的细柱形质子流。已知质子电荷e=1.60×10-19C。这束质子流每秒打到靶上的质子数为_________。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n1n2,则n1n2=_______。

解:按定义,

   由于各处电流相同,设这段长度为l,其中的质子数为n个,

则由。而

试题详情

(四)、透镜:

    ⑴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控制光路和成像的光学器材。       

    ①透镜:是两个表面分别为球面(或一面为球面,另一面为平面)的透明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②透镜的光心、主轴、焦点和焦距的概念(略)。

    ③本节研究的内容适用薄透镜、近轴光线。

    ⑵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注意理解:

    ①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通过两次折射来实现的。

    ②从凸透镜射出的光线不一定是会聚光束。

      从凹透镜射出的光线也不一定是发散光束。

    ⑶透镜成像规律:

    ①规律:

透镜
物的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性质
像的下倒
像的大小


异侧
实像点
 
 


异侧
实像
倒立
缩小


异侧
实像
倒立
等大


异侧
实像
倒立
放大
 

不  成  像
 

同侧
虚像
正立
放大



 

 
同侧
 
虚像
 
正立
 
缩小

    ②实像和虚像比较:

 
实像
虚像
形成
由射出光学元件的光线实际会聚而成
由射出光学元件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
观察
可成在光屏上,也可用眼睛直接看
只能用眼睛直接看不能成在光屏上

    ⑷透镜成像公式:

    ①公式:

        符号:物距:取“+”。

             像距v:实像取“+”;虚像取“-”。

             焦距f:凸透镜取“+”;凹透镜取“-”。 

    ②放大率(m):

       

    ⑸透镜成像光路作图。

    ①三条基本光线。

    a. 平行主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出射光线过焦点。

    b.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主轴。

    c.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不改变方向。

    ②透镜成像作用:

   

    成像是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或反向沿长线会聚于一点)。

    在所有光线中选择两条基本光线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试题详情

(三)棱镜:

    ⑴棱镜的色散:

    ①棱镜对一束单色兴的作用:

    一束光从空气,射向棱镜的一侧面时,经过两次折射,出射光相对入射光方向偏折角,出射光偏向底边。

    ②棱镜对白光的色散作用:

    a.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不同的色光。并按顺序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色散现象。

    b.说明:①白光是复色光,由不同颜色           的单色光组成。

            ②各种色光的偏折角度不同,所            以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           不同。由于所以各种色            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如图对红光偏折角最小;对红光折射率最小;红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最大。

           对紫光偏折角最大;对紫光折射率最大;紫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最小。

    ⑵全反射棱镜:

    全反射棱镜,为横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它可以将光全部反射,常用来控制光路。

例题:如图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到同一个三棱镜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M,若用n1n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1<n2a为红光b为蓝光 B.n1<n2a为蓝光,b为红光

C.n1>n2a为红光,b为蓝光 D.n1>n2a为蓝光,b为红光 

解析:由图可知,b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偏折角较小,因此折射率较小,是红光。

例题:如图所示,两细束平行的单色光a、b射向同一块玻璃砖的上表面,最终都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已知玻璃对单色光a的折射率较小,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进入玻璃砖后两束光仍然是平行的

B.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后,两束光不再平行

C.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后,两束光之间的距离一定减小了

D.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后,两束光之间的距离可能和射入前相同

解析:进入时入射角相同,折射率不同,因此折射角不同,两束光在玻璃内不再平行,但从下表面射出时仍是平行的。射出时两束光之间的距离根据玻璃砖的厚度不同而不同,在厚度从小到搭变化时,该距离先减小后增大,有可能和入射前相同(但左右关系一定改变了)。

例题: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单色光a垂直射向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棱镜的左侧面,棱镜材料的折射率是。试画出该入射光射向棱镜后所有可能的射出光线。

解析:由折射率为得全反射临界角是45°。光线从左侧面射入后方向不发生改变,射到右侧面和底面的光线的入射角都是60°,大于临界角,因此发生全反射。反射光线分别垂直射向底面和右侧面。在底面和右侧面同时还有反射光线。由光路可逆知,它们最终又从左侧面射出。所有可能射出的光线如图所示。

试题详情

(二)全反射:

    ⑴全反射现象:

    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消失,只剩下反射光,光全部被反射回光密介质中,这种现象叫全反射。

    ②增大入射角时,不但折射角和反射角增大,光的强度也在变化,即折射光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全反射时,入射光能量全部反射回到原来的介质中。

    ⑵临界角(A):

    定义:当光从某种介质射向真空时,折射角度为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用A表示。根据折射定律:

    ⑶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①光从光密介质入射光疏介质。

    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⑷光导纤维

全反射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用于光导纤维(简称光纤)。光纤有内、外两层材料,其中内层是光密介质,外层是光疏介质。光在光纤中传播时,每次射到内、外两层材料的界面,都要求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从而发生全反射。这样使从一个端面入射的光,经过多次全反射能够没有损失地全部从另一个端面射出。

例题:如图所示,一条长度为L=5.0m的光导纤维用折射率为n=的材料制成。一细束激光由其左端的中心点以α= 45°的入射角射入光导纤维内,经过一系列全反射后从右端射出。求:⑴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的速度v是多大?⑵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⑴由n=c/v可得v=2.1×108m/s

⑵由n=sinα/sinr可得光线从左端面射入后的折射角为30°,射到侧面时的入射角为60°,大于临界角45°,因此发生全反射,同理光线每次在侧面都将发生全反射,直到光线达到右端面。由三角关系可以求出光线在光纤中通过的总路程为s=2L/,因此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t=s/v=2.7×10-8s。

例题:如图所示,自行车的尾灯采用了全反射棱镜的原理。它虽然本身不发光,但在夜间骑行时,从后面开来的汽车发出的强光照到尾灯后,会有较强的光被反射回去,使汽车司机注意到前面有自行车。尾灯的原理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灯光应从左面射过来在尾灯的左表面发生全反射

B.汽车灯光应从左面射过来在尾灯的右表面发生全反射

C.汽车灯光应从右面射过来在尾灯的左表面发生全反射

D.汽车灯光应从右面射过来在尾灯的右表面发生全反射 

解析:利用全反射棱镜使入射光线偏折180°,光线应该从斜边入射,在两个直角边上连续发生两次全反射。所以选C。

例题:如图所示,AB为一块透明的光学材料左侧的端面。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设该光学材料的折射率沿y轴正方向均匀减小。现有一束单色光a从原点O以某一入射角θ由空气射入该材料内部,则该光线在该材料内部可能的光路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解析:如图所示,由于该材料折射率由下向上均匀减小,可以设想将它分割成折射率不同的薄层。光线射到相邻两层的界面时,如果入射角小于临界角,则射入上一层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偏离法线。到达更上层的界面时入射角逐渐增大,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光线开始向下射去直到从该材料中射出。

例题:如图所示,用透明材料做成一长方体形的光学器材,要求从上表面射入的光线可能从右侧面射出,那么所选的材料的折射率应满足

A.折射率必须大于      B.折射率必须小于

C.折射率可取大于1的任意值  D.无论折射率是多大都不可能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使上表面射入的光线经两次折射后从右侧面射出,θ1θ2都必须小于临界角C,即θ1<Cθ2<C,而θ1+θ2=90°,故C>45°,n=1/sinC<,选B答案。

试题详情

(一)、折射定律:

    ⑴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界面时,其中一部分光进另一种介质中传播,并且改变了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折射观察(光由一种介质,垂直界面方向入射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⑵折射定律:

   

    ⑶折射率(n):

    ①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介质时,入射角正弦和折射角正弦的比,称为该介质的折射率。用n表示。

    即

    ②折射率反映了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如图光从真空以相同的入射角i,入射不同介质时,n越大,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r越小,则偏折角越大。

    ③折射率和光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关。

    a.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速度c,与光在介质中速度之比。

        即

    b.由于。所以

    ④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光疏介质: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在光疏介质中,光速较大。

    光密介质:折射率大的介质叫光密介质在光密介质中,光速较小。

    4、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例题: 直角三棱镜的顶角α=15°, 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1.5,一细束单色光如图所示垂直于左侧面射入,试用作图法求出该入射光第一次从棱镜中射出的光线。

解析:由n=1.5知临界角大于30°小于45°,边画边算可知该光线在射到ABCD各点时的入射角依次是75°、60°、45°、30°,因此在ABC均发生全反射,到D点入射角才第一次小于临界角,所以才第一次有光线从棱镜射出。

例题:为了观察门外情况,有人在门上开一小圆孔,将一块圆柱形玻璃嵌入其中,圆柱体轴线与门面垂直,如图所示.从圆柱底面中心看出去,可以看到的门外入射光线与轴线间的最大夹角称做视场角.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n,圆柱深为l,底面半径为r.则视场角是(    )

??A、arcsin       B、arcsin

??C、arcsin??????D、arcsin

解析:如图所示,当门外的入射光线进入玻璃时,

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且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所以

观察者的视场范围变大,人的视角较小。由图可知:

sini=nsinr=n

i=arcsin

所以本题的答案是B。

例题:已知一束单色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则(   )

A.这束光在水中传播时的波长为真空中的

B.这束光在水中传播时的频率为真空中的

C.对于这束光,水的折射率为

D.从水中射向水面的光线,一定可以进入空气中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频率是不变的。所以当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频率不变,而传播速度变大,即波长也相应变大,波长为原波长的倍,n=,λ=λ。当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即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如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就会发生全反射,无光线进入空气中。

   即正确答案为A。

例题:已知介质对某单色光的临界角为θ,则(  ).

 A.该介质对此单色光的折射率等于

 B.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于csinθ倍(c是真空中的光速)

 C.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波长是在真空中的波长的sinθ倍  

 D.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频率是在真空中频率的

解析:由临界角的计算公式可知:sinθ=,得n=,故A对.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c·sinθ,故B对.此单色光在介质中的波长λ=,又因为c=λf,得f =,

即可得:λ= λ·sinθ.λ为该光在真空中的波长,所以C正确.因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变,且等于在真空中的频率,所以D错。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