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3444  403452  403458  403462  403468  403470  403474  403480  403482  403488  403494  403498  403500  403504  403510  403512  403518  403522  403524  403528  403530  403534  403536  403538  403539  403540  403542  403543  403544  403546  403548  403552  403554  403558  403560  403564  403570  403572  403578  403582  403584  403588  403594  403600  403602  403608  403612  403614  403620  403624  403630  403638  447090 

2.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       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

C.       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       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试题详情

1.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       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       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试题详情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S  12   Cr  52   Fe 56

试题详情

3. 答第二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给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试题详情

4、主旨

描写劫后扬州的荒凉,伤今怀古,抒发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七、教学反思

试题详情

3、艺术手法

A、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上片,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像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而从词的章法看,“空城”二字实为全词关眼,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住上片,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下片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可分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

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B、引用前人诗句: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词中引用杜牧诗句中的词有“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原诗抄录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

“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却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

C、对比手法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

试题详情

2、名句赏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它们“犹厌言兵”,何况当地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进一步表达了他感时伤乱的情怀。

试题详情

1、上片、下片的“词眼”各是什么?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上片词眼是“空”。因萧条而空,因凄清而空,上片就是围绕扬州的萧条凄清展开描写,“空”字统领了上片所写内容。

下片词眼是“冷”。因为“冷”环境才显得凄清,因为凄清才显得冷。“冷”表现作者的彻骨之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在围绕一个“冷”字展开。

试题详情

上阕写景,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试题详情

19.小刚同学是一个十分喜欢收集历史图片的学生,下面是他最近收集的一组有关国际会议的图片,请你观看下列图片:(6分)

 

请回答:

(1)图一影片名是《我的1919》。请你判断这部电影与哪一次会议有关?(1分)

(2)毛泽东指出:这次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次会议是指哪幅图片中的会议?(1分)

(3)图二会议的召开在当时具有怎样的作用?(1分)

(4)以上哪幅图片成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使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1分)

(5)以上哪几幅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与20世纪国际格局变动有关?(请按顺序排列)(1分)

⑹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根据所学知识,你有什么感悟?(1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