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演化:(1)东汉:西汉汉武帝时刺史发展为地方行政区域长官
(2)行省制:a. 概况:①中书省辖地(腹里:河北,山东,山西)、行省辖地、宣政院辖地(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权力节制:受中央节制。民政事务报中书省,军政报枢密院,定期觐见皇帝述职。
③监管机能:以监察机构监督,同时以官员互迁形式控制。
B.意义:使各族人民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初步基础。
c.作用:①当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②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积极作用更加明显。③省制的开始。
d.分封制与郡县制及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分封制与郡县制 |
分 |
郡 |
划分标准 |
血缘 |
地域 |
官员任免 |
世袭、封地 |
地域 |
独立性(与中央关系) |
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 |
任免、俸禄 |
作用与影响 |
|
中央下属行政机构 |
相同 |
①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③ 在一定时期起到 积极作用 |
郡县制与行省制
时代 |
秦后 |
元 |
与中央关系 |
秦后 |
中书省 |
影响 |
中央 |
|
相同 |
①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③ 在一定时期起到 积极作用 |
(3)清代密折制: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总结: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3、作用:(1)有利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地方独立性的消除,不利经、文不平衡地区的发展。(与下面两项内容的比较①美国宪法赋予地方的自治性。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内容:(1)地方长官的任免权由皇帝掌握。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
(3)行政区域分层:郡、县(道 少数民族聚居区)、乡、里、亭(地方治安与公文传递)。
(4) 地方长官职责与分工。
1、背景:西周分封制弊端所带来教训的吸取
3、影响:(1)积极:a. 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b.有利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的文化,在较广范围传播,又可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c. 有利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d. 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2)消极:a. 皇权专制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极易形成暴政。b. 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其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c. 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的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阻碍中国文化的发展。 (注意评价的阶段性,两面性)
2、矛盾:(1)君权与相权
(2)中央与地方
1、含义:(1)专制主义: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3、影响:
(1)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2)有利华夏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3)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相对衰弱,形成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无力保持统治的权威性。同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一分为二的评价)
3、原则:宗法制为核心的血缘亲疏关系
(1)目的:保护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决定政治权力等级关系)。
(3)对社会影响。
a.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b. 后来与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结合,引申出“家长制”的文化观念,使家庭内部有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①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对中华民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促进作用。(高考题“族谱”)
②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造成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的平等、法制精神相违背。
2、内容:(1)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体现“家天下”的统治特点
(2)双方权利与义务: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