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4030  404038  404044  404048  404054  404056  404060  404066  404068  404074  404080  404084  404086  404090  404096  404098  404104  404108  404110  404114  404116  404120  404122  404124  404125  404126  404128  404129  404130  404132  404134  404138  404140  404144  404146  404150  404156  404158  404164  404168  404170  404174  404180  404186  404188  404194  404198  404200  404206  404210  404216  404224  447090 

(一)雅典的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1)是由希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浩瀚海洋、灿烂阳光、众多海岛。

(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3)客观条件,首先是奴隶劳动提供了物质保证;其次,希腊靠近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 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营养。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基础--梭伦改革   (BC6C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BC6C末)

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还设立了五百人议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顶峰(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   (BC5C)

①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

③五百人会议:轮流执政,处理公民大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④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十将军委员会:统率军队,参与政治;

⑥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

3、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权力制约   法律至上  公民意识

4、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根本原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征服希腊。)

5、评价: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实质: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试题详情

(四)、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原因--文革的教训:经过“文革”,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重大举措:①提出法制建设方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家领导体制:1982年新通过的宪法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家领导体制,从而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3)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凋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4)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5)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①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②2002年“十六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试题详情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一届人大的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意义: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新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配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虽都属于代议制的范畴,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第二,组织活动的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第三,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常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①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中共合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作出贡献。②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民主党派表现出与中共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④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需要团结民主党派共同奋斗。

意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对于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各党派、各民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意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建立:①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②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当地民族自己做主和管理,行使自治权利。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样,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它对于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3)概况:内蒙古自治区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65年。

(4)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各民族的发展。④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试题详情

(一)、中华人民国和国的成立

1、背景:(1)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就职。会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

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试题详情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

(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界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变成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也纷纷效仿。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与各国国情的不符,其他国家力图通过突破改革这一模式,主要出现了南斯拉夫、中国两种模式。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试题详情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是与时俱进。)

1921年俄共十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1)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2)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②工业: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③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结果: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4)新经济政策的特点:①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②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试题详情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

(2)内容:实施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评价: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该政策使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试题详情

4、特点: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走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俄国的国情决定的。在革命过程中,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紧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革命。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