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4040  404048  404054  404058  404064  404066  404070  404076  404078  404084  404090  404094  404096  404100  404106  404108  404114  404118  404120  404124  404126  404130  404132  404134  404135  404136  404138  404139  404140  404142  404144  404148  404150  404154  404156  404160  404166  404168  404174  404178  404180  404184  404190  404196  404198  404204  404208  404210  404216  404220  404226  404234  447090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衣:近代“断发易服”,改穿西装;现代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②食:近代引进西餐;现代政府启动“菜篮子工程”,各地餐饮业飞还发展。
③住:由平房转变为楼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
④风俗:解放妇女:戊戌变法时期,就开始主张废止妇女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变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老爷”“大人”。历法节日:近代改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交通工具的发展
①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②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④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通讯工具的进步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到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②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③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④传真机:20世纪90年代起,机关企业开始用传真机发送信件、图文。
⑤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大众传媒的变迁
①报刊业: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此后出现中国人自办报纸。不同时期都有起重要作用的报纸,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的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②影视业: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的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③“第四媒介”: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第四媒介”指的是互联网,它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1994年,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

必修三 思想文化模块

专题一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

试题详情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试题详情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试题详情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

(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试题详情

16、关于新中国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转变。核心内容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弊端是使用企业失去了活力。

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核心内容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试题详情

15、建国后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试题详情

14、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洞海经济开发区:从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试题详情

13、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试题详情

12、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共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试题详情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