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4303  404311  404317  404321  404327  404329  404333  404339  404341  404347  404353  404357  404359  404363  404369  404371  404377  404381  404383  404387  404389  404393  404395  404397  404398  404399  404401  404402  404403  404405  404407  404411  404413  404417  404419  404423  404429  404431  404437  404441  404443  404447  404453  404459  404461  404467  404471  404473  404479  404483  404489  404497  447090 

3.李嘉图认为,个人的生长过程是由青年而壮年,而老死;但是国家的发展过程却不如此。国家达到最旺盛的状态以后,再向前发展诚然可能受到阻碍,但它的自然趋势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使它的财富和人口永远不会减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2)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有什么意义?

答案  (1)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它们的激化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2)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一般物质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还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试题详情

2.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

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剩余价值?

(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3)如何理解“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作的划时代的功绩”?

答案  (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3)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题详情

1.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经常发现下列现象:

现象一  当某类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时,其价格高于价值。这时,不仅原来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而且会吸引部分本来生产其他不赚钱的商品的企业将资本转移到这一行业中来。而当该类商品供过于求,其价格低于自身价值时,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会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将资本转移到别的部门中去。

现象二  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都想采用本行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不断加强管理,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

现象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一行业内有的企业经营良好,而有的企业经营不善,经常发生亏损企业被同行业中效益好的企业兼并的事件。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3)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4)斯密在这一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答案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实现优胜劣汰。

(3)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4)斯密看到了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积极的一面,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他并未看到,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其作用的发挥过程中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试题详情

4.李嘉图认为,利润是商品价值中扣除工资后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因此,工资高低决定利润大小。工资上升,利润下降;工资下降,利润上升。所以,要提高利润率,就必须降低工人工资。

  他又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其他必需品的价格决定的。因此,要降低工资,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个人购买的各种必需品的价格。

如何才能降低这些必需品的价格呢?李嘉图认为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贸易扩张,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从而使国内市场上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下降;二是通过机器改良,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本国生产的食物和必需品的价值,进而降低价格。

结合材料回答:在李嘉图看来,发展对外贸易对提高利润率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案  (1)发展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

(2)原因:①在李嘉图看来,工资高低决定利润大小,要提高利润率,就必须降低工人工资。要降低工资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必须降低个人购买的各种必需品的价格,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从而使国内市场上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下降是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②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试题详情

3.材料一  李嘉图提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材料二  李嘉图还认为: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至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

(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

答案  (1)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

(2)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而积累资本来自利润,所以他主张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在他看来,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试题详情

2.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自由放任思想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反对对外贸易垄断和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斯密这一主张的理论来源在于他批判重商主义时提出的对外贸易优势原理。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斯密如何运用绝对成本学说解释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答案  (1)在对外贸易中,不同国家生产相同的产品,其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2)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本国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所以各国都应该参与对外贸易。

试题详情

1.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请

(1)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

(2)应当如何评价斯密的上述观点?

答案  (1)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

(2)①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与此相应,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他看来,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②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试题详情

 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均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改变过去“集体劳动,集体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些方式都没有触及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并未改变。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土地都属于公有,所有制形式只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方式,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虽然在改革过程中有失误,但都能得到及时改正,所以在总的趋势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天 星 教育网() 版权所有

天 星 教育网() 版权所有

天 星 教育网() 版权所有


 天 星版权
 
天·星om

 
天 星 教育网() 版权所有

天·星om

 

 天 星版权
 
天·星om

 
 

试题详情

 由于受当时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存在缺陷,并且尚未克服。1958年又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采取多种极端方式,追求生产资料的高度公有,出现了土地由集体所有向全民所有转变的趋势,土地公有化程度达到顶点。这种趋势严重背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中央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扭转,后来实行的基本上是土地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试题详情

 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共中央决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作了明确规定,即通过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助原则,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实现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转变。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完成,五亿多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土地的个体私有制被改造成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制从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