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4516  404524  404530  404534  404540  404542  404546  404552  404554  404560  404566  404570  404572  404576  404582  404584  404590  404594  404596  404600  404602  404606  404608  404610  404611  404612  404614  404615  404616  404618  404620  404624  404626  404630  404632  404636  404642  404644  404650  404654  404656  404660  404666  404672  404674  404680  404684  404686  404692  404696  404702  404710  447090 

5.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TP水解和合成时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因此两者不是可逆反应,两者________可逆而________不可逆;相互转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4.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___,其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彻底水解产物有1分子的______________、1分子的____________和3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摩尔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低温、高温都能使酶的活性降低,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低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相同之处是:都能_______反应,而本身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在反应前后不变。

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

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运用层进式。

试题详情

学贵善问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工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加以研究,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同学,问明了思路,于是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忍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被吸收的却是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首先要谦虚,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记得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在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这里撇开封建伦理不谈,他的谦虚求教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住持祭祀的人;还向老郸问礼,向长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今天,我们更需要让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多问”。

论“有恒”

恒心是达到自己目的的最近通道。许多有成就的人在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时,都强调要“有恒”,即持之以恒。法国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治学问,做研究,就要持之以恒……”可见“有恒”是何等重要。为什么“有恒”如此重要呢?

因为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而成就一项事业却要耗费很多的精力。爱因斯坦说过,哪怕是物理学的一个小小分支也能吞噬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所以,要成就一项事业,就必须投入毕生的精力,也就是要终生持之以恒地从事一项事业。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焦耳解决热力功当量问题花36年。这些都说明成就一项事业,需要人们持之以恒,有的要花费毕生的精力。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之一,人的成功也是这样。王献之学字,用尽了18缸水,终于成为著名书法家;李时珍读了800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的笔记,游历了七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才写成了《本草纲目》。如果他们不是持之以恒地做大量的积累工作,怎能有质变的飞跃?怎能有所建树呢?因此,要成功必须“有恒”。

要“有恒”,这谁都会说,可真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很容易的。怎样才能做到“有恒”?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要有极强烈的事业心,矢志不渝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段元星从小就产生了探索苍穹奥秘的强烈愿望,进入初中他就写下了“为祖国的天文事业,战斗一生,贡献一生”的铮铮誓言。此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星移,察星变,在下乡劳动的日子里还要顶住冷言冷语的压力,终于用肉眼发现了新星。

要“ 有恒”,还必须不怕困难和失败,要有献身精神。做任何大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向着成功奋进。司马迁受宫刑后含冤发愤写成《史记》;谈迁作《国榷》,花了6年完成初稿,又花了20年修订初稿,后来全稿被窃,又决心重写,又经历了10年才定搞;陈景润身居斗室,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摘下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居里夫人在只有简陋仪器的困难条件下,硬是从几十吨的矿石中提取了几克的镭。……

固然“有恒”并不就意味着成功,但“有恒”却是成功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说“有恒”是成功之本。

试题详情

13. keep watch   守望,值班,放哨 

试题详情

11. keep up    保持,不使低落

试题详情

10. keep up    保持,坚持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