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4580  404588  404594  404598  404604  404606  404610  404616  404618  404624  404630  404634  404636  404640  404646  404648  404654  404658  404660  404664  404666  404670  404672  404674  404675  404676  404678  404679  404680  404682  404684  404688  404690  404694  404696  404700  404706  404708  404714  404718  404720  404724  404730  404736  404738  404744  404748  404750  404756  404760  404766  404774  447090 

20.[2010年深圳宝安区4月调研考试]明清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是

A.白瓷的烧制     B.青瓷的烧制     C.青花瓷的烧制    D.彩瓷的烧制

[解析]D  白瓷已知最早在东汉已有出现,南北朝技术基本成熟,唐代邢窑、景德镇的白瓷制作十分精美;青瓷已知最早出现在商周,东汉晚期青瓷制作已有较高水平;青花瓷在唐代已有出现,成熟于元代,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明清时期瓷器制作中彩瓷达到较高成就。

试题详情

19.[2010年梧州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解析]D  注意题干中关键词“根本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判断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出现,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D项所述便是铁农具的出现与使用。

试题详情

18.[2010年嘉兴一中摸底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材料中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解析]B  材料反映了大规模修水利兴修的条件是铁制工具的发明。而铁制工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以推断B项正确。

试题详情

17.[2010年南京第三次模拟考试]《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解析]C  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

试题详情

16.[2010年北京东城区第二次综合练习]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

流域的是

①郑国渠     ②都江堰     ③白渠     ④灵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①②③④项中,显然②是属于长江流域,因此,可排除A、C两项。B、D两项有一个共同之选③,那么只需排除①或④,就能选出正确答案,郑国渠是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位于关中(陕西);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秦凿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试题详情

15.[2010年茂名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先进的纺织技术

[解析]C  图片中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反映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

试题详情

14.[2010年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综合测试]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铁犁牛耕

[解析]D  最能代表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B项是原始农业,所以排除。A项是耕作的特点,不是耕作方式。C项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D项才是耕作方式。

试题详情

13.[2010年锦州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解析]B  从题干中对社稷二字的解释不难看出我国古代是以农为本,以农立国。

试题详情

12.(2010年全国卷2)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解析]C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故本题答案为C。

试题详情

11.(2010年福建卷)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B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