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4875  404883  404889  404893  404899  404901  404905  404911  404913  404919  404925  404929  404931  404935  404941  404943  404949  404953  404955  404959  404961  404965  404967  404969  404970  404971  404973  404974  404975  404977  404979  404983  404985  404989  404991  404995  405001  405003  405009  405013  405015  405019  405025  405031  405033  405039  405043  405045  405051  405055  405061  405069  447090 

2.答案要点:①很有责任心;②很有能力;③能独立承担家庭责任;④安分守己,安于现状;⑤艰难地独立维持生计。(请注意,本题只要求归纳“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没有要求简要分析)

试题详情

1.(1)(“我们”)难过(或:不快;或:兴会完尽的不快)  (“父亲”)悲怆(或:艰难度日悲怆) 

(2)(庆幸)不再如父亲般艰难度日。(这道题只要细读上下文就能回答)

试题详情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篇首《中学生》约稿的叙述并非闲笔,它与篇末“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等文字遥

    相呼应,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B.第③段“是的,自从我能记忆起……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从而

    使文章的时空转换严谨自然。

    C.第④段“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在往来如鲫”的描写,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

    “我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景况。

    D.父亲紧皱眉头踱步与必恭必敬跪拜祖先容,灯节的热闹气氛与父亲的悲怆音调等对

    比描写,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

    E.作者的文笔十分朴实,而“父亲”的形象极其鲜明,作品的思想感情与非常深沉真

挚,足见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

附:答案及简析

试题详情

3.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

答:                                     

                                        

试题详情

2.请归纳出“父亲”这形象的特点。

答:(1)         (2)         (3)          

  (4)         (5)        

试题详情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

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第19—22题。第1题在“归纳内容要点”一讲中已经分析过,第

2题比较容易,不去分析它,重点说后两题。

第3题的题干共有两句话。第1句话概括说明文章第四段的内容;第2句话中,“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答题方法的提示,“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是答案内容的要求。这道鉴赏题的答案是: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乡土情结”。从全文看,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乡土情结”,并说明“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会不会使之褪色,但并没有揭示“乡土情结”的内涵。第二段主要写“童年的烙印”,这是写“乡土情结”形成,已经触及其内涵;第三段写少年离别家乡的情景,这是写“乡土情结”的发展。而第四段写出前文所没有的崭新内容,这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句话中,“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大大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与首段“辽阔的空间……”相照应,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永不褪色。有了这两点,本文的主题便得到了深化。再联系最后一段,这种“深化”会看得更清晰。

从本题的解答看,鉴赏表达技巧,绝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因为“作用”、“好处”都是指表达内容而言的。

第4题是综合赏析题,正确的两项是A、C。A项是对全文结构和思路的评述,其正确不必多言。C项“失根的兰花……”的比喻运用,有何作用呢?上文说,“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再从比喻本身看,兰花是“失根”的,“萍”是“浮”的“逐浪”的,秋蓬是“飞舞”的,蒲公英是“四散”的,都是孤苦无助的,漂泊无定的,这样看来C项是正确的。

B项错在“这一切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方向”与文意相违,因为原文说,“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D项“极富新意”之说错。“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是“旧典”,文中只是用以证实“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未见新意,新意在“但百余年来……”以下,但是与用此典故无关。E项是对作品末段的评述,“笔法生动”大致可说,“具体,细致入微”的评价则显然与原文不舍,短暂几十个字,何来“细致入微”?何来“具体”?

从这道综合赏析题看,准确理解作品,是鉴赏正误的关键。

试题详情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

  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                                     

                                         

试题详情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