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4994  405002  405008  405012  405018  405020  405024  405030  405032  405038  405044  405048  405050  405054  405060  405062  405068  405072  405074  405078  405080  405084  405086  405088  405089  405090  405092  405093  405094  405096  405098  405102  405104  405108  405110  405114  405120  405122  405128  405132  405134  405138  405144  405150  405152  405158  405162  405164  405170  405174  405180  405188  447090 

42.(24分)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

材料一  唐朝疆域空前广大,统治者总结前代的经验,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武力,一方面难以征服众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另一方面,对依靠武力征服的地区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针,对一些较强大的民族政权,唐政府往往采取册封的方式以维持友好或臣属关系。这些被册封的首领和政权,有义务去长安朝贡,他们的军队要接受唐朝的调遣。在其他民族地区唐朝则直接建立了大量羁縻府州。有唐一代,在西域(今新疆与中亚)、东北、岭南、外蒙古等地共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都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同时,唐朝又在这些边疆地区设都护府和节度使来统领这些羁縻府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大规模推行“册封”、“羁縻州”等制度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非若古藩僚佐得自辟也”;“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选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的制度因素。(6分)

材料三  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将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事务也纳入其内,凡爵禄、朝贡、定界、贸易、宗教诸政令,并归管辖。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这一机构直接受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因而在行政上事权专一,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上通下达,效率简捷。驻边大吏统领边区军民政务,其设置名目因地而异。

早在入关之前,清已经颁布《蒙古律书》,行用于蒙古地区,入关后不断修订,至乾隆六年修成《蒙古律例》,乾隆末年,其内容已扩充到12卷,209条。嘉庆年间对其又进行大规模增补修订。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如《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理藩院与以往类似机构的不同,概括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8分)

材料四  清朝皇帝频繁的召见边疆各族王公、活佛、喇嘛、土司等上层人物,其中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者,称为“围班”。乾隆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写道:“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已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宫殿区制式为缩小的紫禁城,坐北向南,正宫有一条中轴线,全部建筑分九进安排。“丽正门”为正宫中轴线的起点。三字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镌刻。丽正门后是午门,康熙、乾隆曾在那里多次检阅侍卫的步射技巧,所以又称作“阅射门”。“普宁寺”建筑融会汉、藏建筑风格,又兼容汉、藏两地佛教的不同理解……

(4)结合材料四中部分建筑特点,分析清廷“万世之缔构”的具体内涵。(6分)

试题详情

40.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为朋矣”,“缙绅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试题详情

39.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试题详情

38.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与东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玉螺一吹推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

C.“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试题详情

37.“水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引自《大业杂记》)材料所描述的隋朝大运河的河段是(  )

A.永济渠和通济渠  B.广通渠和通济渠   C.通济渠和邗沟    D.邗沟和江南河

试题详情

36.“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这一记载应出自(  )

A.《春秋》     B.《甘石星经》   C.《汉书》     D.《天工开物》

试题详情

35.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方石碑,碑正中画有一圆形,正面看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由此可初步判断该石碑可能的年代是(  )

A.春秋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以前   D.唐宋以后

试题详情

34.宋代的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写道:“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其中的“科学”是指(  )

A.传统科技     B.儒家思想     C.科举考试     D.八股取士

试题详情

33.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