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5008  405016  405022  405026  405032  405034  405038  405044  405046  405052  405058  405062  405064  405068  405074  405076  405082  405086  405088  405092  405094  405098  405100  405102  405103  405104  405106  405107  405108  405110  405112  405116  405118  405122  405124  405128  405134  405136  405142  405146  405148  405152  405158  405164  405166  405172  405176  405178  405184  405188  405194  405202  447090 

(一)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的应用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也会是今年高考的重点.对数列部分的考查一方面以小题考查数列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以解答题形式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前项和公式.解答题作为压轴题的可能性较大,与不等式、数学归纳法、函数等一起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推理、论证、运算等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

1. 数列中的关系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最为常见的题目,要切实注意的关系.

2.探索性问题在数列中考查较多,试题没有给出结论,需要考生猜出或自己找出结论,然后给以证明.探索性问题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必考.这类考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又有解答题;有容易题、中等题,也有难题。

4.求和问题也是常见的试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应掌握,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

5.将数列应用题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问题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从本章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来看,一年比一年多,而且都注重能力的考查.

6.有关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数列与概率等问题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考查的难点.另外数列与程序框图的综合题也应引起重视.

试题详情

1(天津市汉沽一中2009届月考文7).已知是等差数列,,则该数列前10项和等于(   )

A.64           B.100            C.110           D.120

[解析]设公差为,则由已知得

[答案]B.

2(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08年高考模拟).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则(   )

A.18       B.17       C.16       D.15

[解析]等差数列中,公差.[答案]A.

3(宁波市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0).如图,一只青蛙在圆周上标有数字的五个点上跳,若它停在奇数点上,则下一次沿顺时针方向跳两个点;若停在偶数点上,则下一次沿逆时针方向跳一个点,若青蛙从这点开始跳,则经2009次跳后它停在的点所对应的数为(   )

A.      B.     C.     D.

[解析]5-2-1-3-5,周期为4,2009=4×502+1,经过2009次跳后它停在的点所对应的数为2.

[答案]B.

4(2008~2009学年福建高考样卷·理).已知等比数列,则其前3项的和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解析]设公比为,由,所以取值范围为

[答案]D.

5(2008~2009学年福州质检·理).,则        

[解析]

[答案]2236.

6(温州十校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三数学试题理).已知数列的前n项的和满足,则=     .

[解析]由条件得:,则时,

[答案].   

7(浙江省杭州市2009年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卷理科).数列中,(是不为零的常数,),且成等比数列.

(1)求的值;

(2)求的通项公式;

(3)求数列的前项之和

[解析](1)

因为成等比数列,

所以,                  

解得.                    

∵c≠0,∴.                    

(2)当时,由于

所以.       

,故

时,上式也成立,

所以.                

(3)令               

……①

……②

①-②得:                  

8(一中2008-2009月考理18).已知数列{}中,在直线y=x上,其中n=1,2,3….

(1)令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的通项;

 ⑶ 设的前n项和,是否存在实数,使得数列为等差数列?若存在,试求出.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

[解析](I)由已知得 

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II)由(I)知,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III)解法一:

存在,使数列是等差数列.

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是常数

当且仅当,即时,数列为等差数列.

解法二:

存在,使数列是等差数列.

由(I)、(II)知,

当且仅当时,数列是等差数列.

9(2008-2009学年山东师大附中高三数学模拟考试试题文科数学21).已知函数,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轴的交点为,其中为正实数 (1)用表示; (2),若,试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若数列的前项和,记数列的前项和,求. [解析](1)由题可得,所以在曲线上点处的切线方程为

,即  

,得,即

由题意得,所以

(2)因为,所以

,所以数列为等比数列故 ---8分 

(3)当时,

时,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①

  ②

②得

.  

10(广州市越秀区2009年高三摸底调研理21).已知(m为常数,m>0且),设是首项为4,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1)求证:数列{an}是等比数列;

  (2)若bn=an·,且数列{bn}的前n项和Sn,当时,求Sn

  (3)若cn=,问是否存在m,使得{cn}中每一项恒小于它后面的项?

若存在,求出m的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由题意   即

                    

    ∵m>0且,∴m2为非零常数,

∴数列{an}是以m4为首项,m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题意

  ①      

①式两端同乘以2,得

  ②  

②-①并整理,得

 

 

  =

    …10分

(3)由题意

要使对一切成立,即  对一切 成立,

①当m>1时,  成立;         

②当0<m<1时,

对一切 成立,只需

解得 ,  考虑到0<m<1,   ∴0<m< 

综上,当0<m<或m>1时,数列{cn}中每一项恒小于它后面的项.

试题详情

1(2008年广东卷2).记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

A.16    B.24    C.36    D.48

[解析],故

[答案]D.

2(2008年浙江卷6).已知是等比数列,,则=(   )

(A)16()           (B)16()    

(C)()           (D)()

[解析]由,解得

    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其首项是公比为

所以

[答案]C.

3(2007年天津理8).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不为0,.若的等比中项,则( )

A.2         B.4         C.6         D.8

[解析]的等比中项,则

,则(舍负).

[答案]B.

4(2008年江苏卷10).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 . . .

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n 行(n ≥3)从左向右的第3 个数为      .

[解析]前n-1 行共有正整数1+2+…+(n-1)个,即个,因此第n 行第3 个数是全体正整数中第+3个,即为

[答案]

5(2007年浙江文19) .已知数列{}中的相邻两项是关于x的方程

    的两个根,且 (k =1,2,3,…).

   (I)求 (n≥4)(不必证明);

   (Ⅱ)求数列{}的前2n项和S2n

[解析] (I)方程的两个根为

k=1时,,所以

k=2时,,所以;当k=3时,,所以

k=4时,,所以

因为n≥4时,,所以

(Ⅱ)

6(2007年山东理17).设数列满足

(Ⅰ)求数列的通项;

(Ⅱ)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析](I)

验证时也满足上式,

(II)

      ,所以

7(2008年安徽卷21).设数列满足为实数

(Ⅰ)证明:对任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Ⅱ)设,证明:;

(Ⅲ)设,证明:

[解析](Ⅰ)必要性 :

         又  ,即

充分性 :设  ,对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假设

     则,且

,由数学归纳法知对所有成立

   (Ⅱ) 设 ,当时,,结论成立

     当 时,

     

      ,由(1)知,所以  且  

      

     

     

(Ⅲ)设 ,当时,,结论成立

 当时,由(2)知

 

试题详情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1)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试题详情

高考对数列的考查比较全面,重点是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差(比)中项及等差和等比数列性质的灵活运用;在能力要求上,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考查思维能力是支柱,运算能力是主体,应用是归宿.

主要考点有: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2)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试题详情

10.(2000春全国)已知抛物线y2=4px(p>0),O为顶点,AB为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满足OAOB,如果OMABM点,求点M的轨迹方程.

分析:点M随着AB两点的变化而变化,点MOMAB的交点,而AB为抛物线上的动点,点MAB的直接关系不明显,因此需引入参数.

解法一:设M(x0y0),则kOM=kAB=-

直线AB方程是y=-(xx0)+y0

y2=4px可得x=,代入上式整理得

x0y2-(4py0)y-4py02-4px02=0.         ①

此方程的两根y1y2分别是AB两点的纵坐标,

A(y1)、B(y2).

OAOB,∴kOA·kOB=-1.

·=-1.∴y1y2=-16p2

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由①可得

y1·y2=

=16p2

化简,得x02+y02-4px0=0,

x2+y2-4px=0(除去原点)为所求.

∴点M的轨迹是以(2p,0)为圆心,以2p为半径的圆,去掉坐标原点.

解法二:设M(xy),直线AB方程为y=kx+b

OMABk=-

y2=4pxy=kx+b消去y,得

k2x2+x(2kb-4p)+b2=0.

所以x1x2=.消去x,得ky2-4py+4pb=0.

所以y1y2=.由OAOB

y1y2=-x1x2

所以=-b=-4kp

y=kx+b=k(x-4p).

k=-代入,得

x2+y2-4px=0(x≠0).

解法三:设点M的坐标为(xy),直线OA的方程为y=kx

解得A点的坐标为(),
 
显然k≠0,则直线OB的方程为y=-x


 
   y=kx

y2=4px

类似地可得B点的坐标为(4pk2,-4pk),

从而知当k≠±1时,

kAB==

故得直线AB的方程为y+4pk=(x-4pk2),

即(k)y+4p=x,      ①

直线OM的方程为y=-(k)x.     ②

可知M点的坐标同时满足①②,

由①及②消去k便得4px=x2+y2

即(x-2p)2+y2=4p2,但x≠0,

k=±1时,容易验证M点的坐标仍适合上述方程.

故点M的轨迹方程为(x-2p)2+y2=4p2(x≠0),

它表示以点(2p,0)为圆心,以2p为半径的圆.

[探索题](2006辽宁)

已知点,是抛物线上的两个动点,是坐标原点,向量,满足.设圆的方程为

(I)证明线段是圆的直径;

(II)当圆C的圆心到直线x-2y=0的距离的最小值为时,求P的值。

(I)证法一:∵

整理得

    1 

设点是以线段为直径得圆上得任意一点,则

展开上式并将1带入得

故线段是圆的直径.

证法二:同法一得:      1  

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

展开,并将①代入得

所以线段 AB 是圆 C 的直径

(II)解法一:设圆的圆心为

 

又∵=0 

  ∴

,∴, ∴

所以圆心的轨迹方程为:

设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为,则

时,有最小值,由题设得,∴

解法二:同法一得:圆心的轨迹方程为:

设直线的距离为,则

仅有一个公共点时,

该点到的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由        ②

x

 得   (∵)

解法三:设圆的圆心为,则

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那

 

又∵,    

,∴  

时,有最小值,由题设得

试题详情

9.(本小题满分14分)(2005年春考·北京卷·理18)

如图,O为坐标原点,直线轴和轴上的截距分别是,且交抛物线两点.

(1)写出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2)证明:

(3)当时,求的大小.

(Ⅰ)解:直线l的截距式方程为     ①

(Ⅱ)证明:由①及y2=2px消去x可得

  ②

MN的纵坐标y1, y2为②的两个根,故

(Ⅲ)解:设OMON的斜率分别为k1,k2,

试题详情

8.(本小题满分14分)(2005年高考·广东卷17)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x2上异于坐标原点O的两不同动点AB满足AOBO(如图4所示).

  (Ⅰ)求△AOB的重心G(即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的轨迹方程;

  (Ⅱ)△AOB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I)设AOB的重心为G(x,y),A(x1,y1),B(x2,y2), 则   …(1)

OAOB,即,        ……(2)

又点AB在抛物线上,有,代入(2)化简得

所以重心为G的轨迹方程为

(II)

由(I)得

当且仅当时,

所以△AOB的面积存在最小值,且最小值为1.

试题详情

7.(2005春北京文)

如图,O为坐标原点,过点P(2,0)且斜率为k的直线l交抛物线y2=2xM(x1,y1),N(x2, y2)两点.

(1)求x1x2y1y2的值;

(2)求证:OMON

(Ⅰ)解:直线l的方程为

     ①

代入y2=2x消去y可得

  ②

MN的横坐标x1x2是②的两个根,

由韦达定理得

(Ⅱ)证明:设OMON的斜率分别为k1, k2,

试题详情

6.由抛物线方程y2=10x可知②⑤满足条件.答案:②⑤

[解答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