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5406  405414  405420  405424  405430  405432  405436  405442  405444  405450  405456  405460  405462  405466  405472  405474  405480  405484  405486  405490  405492  405496  405498  405500  405501  405502  405504  405505  405506  405508  405510  405514  405516  405520  405522  405526  405532  405534  405540  405544  405546  405550  405556  405562  405564  405570  405574  405576  405582  405586  405592  405600  447090 

3、知道化学反应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简单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及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试题详情

2、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试题详情

1、知道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含义。明确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试题详情

5.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体中的应用

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除碰撞外忽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没有分子势能),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中:(1)ΔU仅由温度决定,升温时为正,降温时为负;(2)W仅由体积决定,压缩时为正,膨胀时为负;(3)QΔUW共同决定;(4)在绝热情况下Q=0,因此有ΔU=W

[例题11]钢瓶内装有高压氧气。打开阀门氧气迅速从瓶口喷出,当内外气压相等时立即关闭阀门。过一段时间后再打开阀门,会不会再有氧气逸出?

解:第一次打开阀门氧气“迅速”喷出,是一个绝热过程Q=0,同时氧气体积膨胀对外做功W<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0,即关闭阀门时瓶内氧气温度必然低于外界温度,而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过一段时间”经过热交换,钢瓶内氧气的温度又和外界温度相同了,由于体积未变,所以瓶内氧气压强将增大,即大于大气压,因此再次打开阀门,将会有氧气逸出。

[例题1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过A→BC→A的循环过程(A→B为等温线),其中那些阶段是吸热的,那些阶是放热的?整个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解:首先可以判定C状态下气体温度较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阶段列表进行分析如下:各阶段都应先根据温度和体积的变化确定ΔUW的正负,再根据ΔU=Q+W确定Q的正负。全过程始末温度相同,所以内能相同,但由图可知:W=FS=PΔV(气体做功等于P-V曲线下到横轴间的面积),由图可见A→B阶段气体对外界做功少,C→A阶段外界对气体做功多,BC阶段气体体积不变W=0,因此全过程外界对气体作正功,气体必然放热。结论是A→BBC气体吸热;C→A和全过程气体放热。

 
ΔU
W
Q
A→B
0

+
BC
+
0
+
C→A

+

全过程
0
+

试题详情

4.气体压强的定性分析

气体压强的确定要根据气体所处的外部条件,往往需要利用跟气体接触的液柱和活塞等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分析。

[例题8]如图为医院为病人输液的部分装置,图中A为输液瓶,B为滴壶,C为进气管,与大气相通。则在输液过程中(瓶A中尚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瓶A中上方气体的压强随液面的下降而增大;②瓶A中液面下降,但A中上方气体的压强不变;③滴壶B中的气体压强随A中液面的下降而减小;④在瓶中药液输完以前,滴壶B中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进气管C端的压强始终是大气压P0,设输液瓶A内的压强为PA,可以得到PA=P0-ρgh,因此PA将随着h的减小而增大。滴壶B的上液面与进气管C端的高度差不受输液瓶A内液面变化的影响,因此压强不变。选B。

[例题9]两端封闭的均匀直玻璃管竖直放置,内用高h的汞柱把管内空气分为上下两部分,静止时两段空气柱的长均为L,上端空气柱压强为P1=2ρgh(ρ为水银的密度)。当玻璃管随升降机一起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变速运动时,稳定后发现上端空气柱长减为2L/3。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稳定后上段空气柱的压强大于2ρgh

B.稳定后下段空气柱的压强小于3ρgh

C.升降机一定在加速上升

D.升降机可能在匀减速上升

解:系统静止时下段空气柱的压强是3ρgh。做匀变速运动稳定后上段空气柱体积减小说明其压强增大,而下段空气柱体积增大,说明其压强减小。由水银柱的受力分析可知,其合力方向向下,因此加速度向下,可能匀加速下降,也可能匀减速上升。选ABD。

[例题10]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3L的X(g)和2L的Y(g),在一定条件下这两种气体发生反应而生成另两种气体:4X(g)+3Y(g)2Q(g)+nR(g),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而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大,则该反应方程中的n值可能为

A.3      B.4      C.5      D.6

解:由于反应前后所有物质都是气态,设反应前后的总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1N2,由于在一定温度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和气体物质的量成正比,因此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应该大于反应前的物质的量,只能取n=6,选D。

试题详情

3.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间的关系(新大纲只要求定性介绍)

一定质量m的(摩尔质量M一定)理想气体可以用力学参量压强(P)、几何参量体积(V)和热学参量温度(T)来描述它所处的状态,当P、V、T一定时,气体的状态是确定的,当气体状态发生变化时,至少有两个参量要发生变化。

(1)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减小时,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时,压强减小。

(2)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体积增大。

(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试题详情

2.气体分子动理论

(1)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是:①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通常认为,气体分子除了相互碰撞或碰撞器壁外,不受力的作用。②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分子的整体来说,分子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研究的方法是统计方法。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规律遵从统计规律。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气体的分子速率分布是确定的,可以求出这个温度下该种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

(2)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气体压强的产生(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气体的压强是大量分子频繁碰撞器壁产生的。压强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①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②分子的密集程度。

试题详情

1.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之一,符号T,单位K(开尔文);摄氏温度是导出单位,符号t,单位℃(摄氏度)。关系是t=T-T0,其中T0=273.15K,摄氏度不再采用过去的定义。

两种温度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t+273.15K和ΔTt,要注意两种单位制下每一度的间隔是相同的。

0K是低温的极限,它表示所有分子都停止了热运动。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

(2)体积。气体总是充满它所在的容器,所以气体的体积总是等于盛装气体的容器的容积。

(3)压强。气体的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频繁碰撞器壁而产生的。(绝不能用气体分子间斥力解释!)

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本身的重量,所以同一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处处相等。但大气压在宏观上可以看成是大气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的重力而引起的。(例如在估算地球大气的总重量时可以用标准大气压乘以地球表面积。)

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符号Pa,常用的单位还有标准大气压(atm)和毫米汞柱(mmHg)。它们间的关系是:1atm=1.013×105Pa=760mmHg;1mmHg=133.3Pa。

试题详情

7.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传导的方向性。热传导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这个过程可以向一个方向自发地进行(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但是向相反的方向却不能自发地进行。

(2)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我们把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这表明机械能和内能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成内能,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

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之间主要区别有如下几点:

①对应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物理运动形式。

机械能对应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而物体的内能对应于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是大量分子的集体表现,是统计平均的结果。

②对应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力。

机械能对应于万有引力和弹簧弹力;而物体的内能对应于静电力。

③数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不同。

(3)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按热传导的方向性表述)。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按机械能和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表述)。③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种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它揭示了有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使它成为独立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规律。

(4)能量耗散。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但是有的能量便于利用,有些能量不便于利用。很多事例证明,我们无法把流散的内能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它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的宏观现象具有方向性。

[例题7]如图所示容器中,A、B各有一个可自由移动的轻活塞,活塞下方是水,上方为空气,大气压恒定.A、B底部由带有阀门K的管道相连,整个装置与外界绝热。原先A中水面比B中高,打开阀门,使A中的水逐渐向B中流,最后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下面哪个说法正确?

A.大气压力对水做功,水的内能增加

B.水克服大气压力做功,水的内能减少

C.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的内能不变

D.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的内能增加

解:确定连通器中的水(系统)为研究对象。

由于涉及系统内能是否变化,所以应从热传递和做功两个方面进行。

由题中给出的条件可知:整个装置与外界绝热,所以不发生热传递。

同时,连通器中的水应受到连通器壁和器底的弹力,大气通过活塞施加的大气压力,以及由于整个系统在地面而受到的重力。逐一判断各力的做功情况可知:

连通器对水的作用力,因无宏观位移或位移与力的方向垂直而对水不做功。

再看大气压力的功.打开阀门K后,根据连通器原理,最后A、B两管中的水面相平。设A管的横截面积为S1,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1,B管的横截面积为S2,水面上升的高度为h2。如图所示。由于水的总体积保持不变,故有S1h1=S2h2

A管中的水受向下的大气压力下降,大气压力做正功为W1=P0S1h1。B管中的水受到向下的压力,但水面上升,大气压力做负功为W2=-P0S2h2。则大气压力对水所做的总功W=W1+W2=0。即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

至于重力对水所做的功,如图可以看到:水从A管流到B管,最后水面相平,最终的效果是A管中高度为h1的水柱移到B管中成为高度为h2的水柱,其重心的高度下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水所受重力对水做正功。

据热力学第一定律:△E=W+Q可知:水所受各力的合功为正功,传递的热量为零,所以,水的内能应增加。故应选D。

小结:对于有关系统内能变化的问题,应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仔细分析系统所受外力做功和热传递的情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有步骤地求解。

试题详情

6.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例题6]“奋进号”航天飞机进行过一次太空飞行,其主要任务是给国际空间站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该太阳能电池板长L=73m,宽d=12m,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转化率为η=20%,已知太阳的辐射总功率为P0=3.83×1026W,地日距离为R0=1.5×1011m,国际空间站离地面的高度为h=370km,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约有一半时间在地球的阴影内,所以在它能发电的时间内将把所发电的一部分储存在蓄电池内。由以上数据,估算这个太阳能电池板能对国际空间站提供的平均功率是多少?

解:由于国际空间站离地面的高度仅为地球半径的约二十分之一,可认为是近地卫星,h远小于R0,因此它离太阳的距离可认为基本不变,就是地日距离R0。太阳的辐射功率应视为均匀分布在以太阳为圆心,地日距离为半径的球面上,由此可以算出每平方米接收到的太阳能功率I0=P0/4πR02=1.35kW/m2(该数据被称为太阳常数),再由电池板的面积和转化率,可求出其发电时的电功率为P=I0Ldη=2.6×105W,由于每天只有一半时间可以发电,所以平均功率只是发电时电功率的一半即130kW。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