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5434  405442  405448  405452  405458  405460  405464  405470  405472  405478  405484  405488  405490  405494  405500  405502  405508  405512  405514  405518  405520  405524  405526  405528  405529  405530  405532  405533  405534  405536  405538  405542  405544  405548  405550  405554  405560  405562  405568  405572  405574  405578  405584  405590  405592  405598  405602  405604  405610  405614  405620  405628  447090 

2.练习朗读,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试题详情

2.概括这套曲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附:板书设计

                 哀江南

                    孔尚任

[北新水令]引子------南京郊外-------奠定基调

          明孝陵

明故宫

第二至六支曲词   秦淮河   今昔对比  借景抒情

          长  桥

          旧  院

[离亭宴带歇拍煞]尾声---总吊南京-----直抒胸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荆门市掇刀石中学  杨艳伟  [文本解读]  1、作者简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

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生前热爱长诗的创作,他创作了长诗《但是水,水》、《土地》等,但是影响最大的,受到后人广泛欢迎的还是他创作的抒情短诗。比如:〈亚洲铜〉、《以梦为马》、《五月的麦地》、《春天,十个海子》等。 海子在农村长大,这十五年的成长经历对他影响甚深。首先体现在他对城市不能产生认同感。特别是他在城市生活中遭遇了恋爱的失败、工作上的不如意、与同事交往的尴尬之后,他更加热切的怀念那个纯厚而朴实的乡村。这样他也就更加的孤僻、封闭自己。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写诗。在生活中,他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甚至不会骑自行车。其次,这种影响反映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麦田,土地,村庄,山岗,马车”等与乡村相关的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天然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亲切感。    他一生清贫,可是他甘愿退居到现代文明的边缘, 用他全部的生命点燃诗歌理想的火炬。正是这种对诗歌事业的执著热爱,在他七年多的创作时间里,他创作出了近二百万字的作品。但是在那个拜金主义风行的时代,他的作品在在非专业领域都没有得到认同。而且由于他在诗歌领域里的大胆创新,在专业领域里也鲜有人认同。因而尽管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但是在生前只发表了五十首。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孤独,表现在海子诗歌中的便是挥之不去的苍凉感。    2、解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歌是海子的代表作,也被众人公认为海子“最温暖的作品”。这种最温暖的说法应该是相对海子其他的诗歌而言吧。而这首最温暖的诗歌其实里面也有着挥之不去的苍凉感。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明丽温暖的诗句。细细地品味这个句子,不难发现海子的孤独与忧伤。为么在面朝大海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春暖花开呢?面朝大海,就是背对人群,背对尘世。而“春暖花开”非实景,这是出自作者的想象。简言之 ,海子在尘世里感受不到幸福,他只能在他梦想的世界里寻找幸福。这是一首在欢快明朗中浸透忧伤的诗歌。 海子的忧伤在诗歌的第一句就含蓄地表达出来。“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个愿望多么美好,可是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有诗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幸福在海子的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啊。他曾在诗歌里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远方的幸福是多么痛苦。” 忧伤的海子会憧憬哪种幸福生活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这样的生活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但是这对于海子还不够,他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他渴望与世人有着精神的沟通,在此基础上,他还要为山河取名,为世人祝福。在这当中我们都可以见出一个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充满无限热爱的诗人形象。只是他为什么会憧憬这样的生活呢?原来贫穷的海子在生活中从未曾这样践行过,因而也从未获得这样的幸福,他与这个尘世从未达成和解。憧憬图景里的海子有多幸福,现实生活的海子就有多么不如意。诗歌中四次重复“幸福”这个词,对幸福进行了强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强烈渴望,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在生活中的不如意。 为什么最终海子又拒绝拥有这种幸福呢?从“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见出海子的拒绝。这里其实体现了诗人脆弱而坚韧的一面。虽然他极为向往这种幸福的生活,但现实的沉重打击,让他不敢相信自己还能够获得这种幸福。因而在激烈的心理交战后,他选择了逃进自己的理想世界,做一个诗歌王国里幸福的诗人。由“不能”走向“不愿”,这种对现实的逃避,恰好表明了海子的脆弱。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现实中遭受不幸的海子并没有走到恶的一端,他渴望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渴望的幸福是与尘世幸福相对的理想中的幸福,而这种理想中的幸福是完全去除了物质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幸福(从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较中即可见出)。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对理想与心灵的坚守。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想要创造一种“大诗”,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景仰着伟大的史诗,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个诗歌理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他很难融入到世俗的生活中,尽管如此,他还是把诗歌作为他“永恒的事业”。他还曾说“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在对理想的坚持、对纯洁心灵的坚守上,海子是坚韧的,这种坚守崇高但也孤独。 这首诗歌在创作上较少采用技巧,浑然天成,自是呈现了一种本真的美。这可能与海子诗歌创作的观点有关,他认为“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好诗是“自然”的。此诗的语言朴实自然,少雕琢、铺陈。但正是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诗歌中重章迭唱表现手法的使用,也在回环复沓中将海子的哀伤表达得更为深长。   [教学依据及设想]     学习诗歌是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此诗短小凝练,其中蕴含的情感十分复杂,除了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外,还应组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挖掘歌内在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在教师的点拨中,让学生得以自由延伸,受到思想上的熏陶。   [教学目的]    1、鉴赏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复杂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梵高、顾城、海子之死,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通过让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明白这首诗歌在欢快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   (2)、鉴赏品味    1、“幸福”这个词在诗歌中出现了四次,每一次含义相同吗?那么在海子的眼中什么是幸福呢?     A、学生读第一节,找出海子眼中的幸福生活的内容,并谈一谈海子幸福的观。      a、重点品味“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两个句子。      b、教师总结,提出“意象”这个概念,引导学生从意象出发来理解诗歌内容。     B、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第二节,第三节中的“幸福”的不同含义。     a、找出这两节诗歌中的意象。明确“幸福”的不同含义。      b、重点品味“告诉”、“闪电”、“温暖”、 “尘世”这些词语。   C、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D、让学生说一说他从诗歌中看到的诗人形象。  2、善于感受幸福、发现幸福的海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他想要的幸福了吗?    品味“从明天起”的言外之意,体会海子的复杂心情。  3、这样平凡的幸福,为什么海子没有得到?是不能还是不愿?   A、品味“我只愿”的言外之意。   B、简介海子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想象海子面朝大海时的内心活动,感受海子孤独的内心世界。   C、诵读诗歌。   D、让学生谈一谈海子自杀的原因。  三、体验写作   我们在遭遇灾难的时候,如何去寻找到幸福?   对于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家园、失去父母的孩子,你如何来安慰他,让他鼓起勇气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属于他的幸福?学生课堂练习写作,并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参考文献]  1、人教社高一语文教参  2、上海三联出版社《海子诗全编》  3、杨秋荣《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诗歌主题意象解读》   《 鸟儿飞往不同的地方---海子的隐逸情怀兼与陶渊明之比较》

泪珠与珍珠

 鄂州高中  曹婷

[教学要求]

试题详情

1.回顾内容

试题详情

4.分析题旨句。

    抓住“不信”一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故国的眷恋)

试题详情

3.分析排比句的内涵。

    A.将南明的历史浓缩在“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三个词语中。

B.“眼看他”表明南明由兴到亡的过程非常短暂,繁华转瞬即逝。

C.含蓄的揭示了南明灭亡的原因:大兴土木、生活奢华,引人深思。

试题详情

2.找出对偶句和排比句,齐读。

试题详情

1.点读。

试题详情

4.小结五支曲词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虚实结合、古今对比。

试题详情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引导、点评。

附:各支曲词中的主要鉴赏点

[驻马听]原本庄严、神圣的孝陵竟成为刍牧之场,绝对不容侵犯的“龙碑帽”竟被牧儿打碎,鲜明的对比之中,苏昆生的痛心、伤感表露无遗。

[沉醉东风] 琉璃白片、翡翠窗棂,本为宫廷华丽的象征,一个“碎”字,一个“烂”字,将原来豪华气派,一并打碎,留下的尽是萧条,“多”和“少”形成强烈对比,将这种意境表达得更加凄婉、伤感。

一句“舞丹墀燕雀常朝”与前面破败的景象相呼应。试想,一个国家的宫殿都倒塌了,皇帝都没有了,家破人亡的凄凉之感不禁油然而生,尤其是假借雀常朝,悲痛地表达出昔日的故宫不再,让雀儿做了这里的的朝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折挂令]作者通过描写窗寮、破纸、粉黛、灯船、酒旗等意象,展现了一派亡国凄凉景象。“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这句运用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战败后百姓无法安居乐业,战争扰乱了百姓的生活,表达了唱曲人对战争的痛恨。

抓住“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白、绿、黄、红”,这些都是鲜艳的色调,一起构成了美妙的画面,遗憾的是美景无人欣赏。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凄凉之感。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优美,热闹非常。如今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太平令]抓住几种中能够表明人烟尚存的景物,“院门”、“小犬”、“井”、“厨灶”,几个虚词“何用”、“也不怕”、“无非”、“不过”,可见此处人烟全无。世间最荒凉之所并非不毛之地,而是渺无人烟之处。面对此景,情何以堪!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