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5681  405689  405695  405699  405705  405707  405711  405717  405719  405725  405731  405735  405737  405741  405747  405749  405755  405759  405761  405765  405767  405771  405773  405775  405776  405777  405779  405780  405781  405783  405785  405789  405791  405795  405797  405801  405807  405809  405815  405819  405821  405825  405831  405837  405839  405845  405849  405851  405857  405861  405867  405875  447090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题目选项]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05年辽宁卷第8题)

   A事实证明,一切新的探索最终不是宜人之美,便是悲怅之美。

   [对应原文]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 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挖掘到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

   [题文比较]原文十分明确的说在科学上和艺术的探索最终都要通过考验才能确定是不是美的。而选项却说一切新的探索都是美的,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试题详情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题目选项]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天津卷第7题)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对应原文]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入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钓,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题文比较]原文说“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选项明显将这个主次关系颠倒了。

试题详情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题目选项]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2006年重庆卷第6题)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对应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题文比较]与B项比较,原文说:无论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与D项比较,原文说: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一些具体改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然而,B.D两项却将上述两种情况说成属于“文化转型”,置否定为肯定,完全违背了原文的观点。

试题详情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例1.[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安徽卷第7题)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对应原文]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题文比较]原文的观点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由于工业化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选项却说“可解决

 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例2.[题目选项]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天津卷第6题)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对应原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题文比较]根据原文的意思,只有那些社会群体所“普遍持有的见解”,才是“社会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而D项却说“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明显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试题详情

17.(2009届威海一中高三模拟4)“神州”六号飞船在预定轨道上飞行,每绕地球一圈需要时间90min,每圈飞行路程约为L=4.2×104km。

(1)试根据以上数据估算地球的质量和密度。(地球的半径R约为6.37×103km,万有引力常量G取6.67×10-11N·m2/kg2)

(2)假设飞船沿赤道平面自西向东飞行,飞行员会看到太阳从东边还是西边出来?如果太阳直射赤道,试估算飞行员每天能看到多少次日出日落?飞船每转一圈飞行员看不见太阳的时间有多长?(已知cos 18.2=0.95)

解析:(1)由L=2r可得  r==6.68km,

根据G=mr

M=r3=6.01024kg ,

==

= =5.6103kg/m3

(2)地球自西向东旋转,飞船沿赤道平面自西向东飞行的速度大于地球旋转速度,飞行员会看到太阳从东边出来。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h,地球自转一周,飞船运转2460/90=16圈,飞船运转一圈能看到一次日出日落,所以飞行员每天能看到16次日出日落。飞船转到地球的背影区飞行员就看不到太阳(如上图所示)。由图可知sin==0.95,

=71.80

飞行员每转一圈看不见日出的时间为t=min36min

试题详情

11.(2009届江苏海安县高三月考)宇宙中存在一些质量相等且离其他恒星较远的四颗星组成的四星系统,通常可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设每个星体的质量均为m,四颗星稳定地分布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已知这四颗星均围绕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引力常量为G,试求:

(1)求星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2)若实验观测得到星体的半径为R,求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3)求星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

解析:

(1)由星体均围绕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可知,星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2)由万有引力的定律可知 

则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3)星体在其他三个星体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围绕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得:

 

解得周期     

12(2009山东济宁高三一模)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星箭分离,卫星进入绕地球轨道。在绕地运行时,要经过三次近地变轨:12小时椭圆轨道①→24小时椭圆轨道②→48小时椭圆轨道③→地月转移轨道④。11月5日11时,当卫星经过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的A点时,再一次实施变轨,进入12小时椭圆轨道⑤,后又经过两次变轨,最后进入周期为T的月球极月圆轨道⑦。如图所示,已知月球半径为R

(1)请回答:“嫦娥一号”在完成第三次近地变轨时需要加速还是减速?

(2)写出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

   

解析:

(1)加速 

(2)设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在月球表面有

  

卫星在极月圆轨道有

  

解得  

14(2009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 2008年9月25日,我国继“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后又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如果把“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绕地球运行看作是同一轨道上的匀速圆周运动,宇航员测得自己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距地面的高度为H,且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万有引力恒量为G。你能计算出下面哪些物理量?能计算的量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不能计算的量说明理由。

(1)地球的质量 ;

(2)飞船线速度的大小;

(3)飞船所需的向心力。

解析:

(1)能求出地球的质量M      

方法一: = mg    M =   

   方法二: =  M = 

(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2)能求出飞船线速度的大小V   

V =   ( 或R  )

(3)不能算出飞船所需的向心力  

因飞船质量未知 

15 (2009届侨中高三第二次月考)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其轨道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卫星进入地球轨道后还需要对卫星进行10次点火控制。第一次点火,抬高近地点,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km,第二、三、四次点火,让卫星不断变轨加速,经过三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1.0km/s的速度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向月球飞去.后6次点火的主要作用是修正飞行方向和被月球捕获时的紧急刹车,最终把卫星送入离月面200km高的工作轨道(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地球质量是月球质量的81倍,R=1800km ,R=6400km,卫星质量2350kg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 (涉及开方可估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求:(1)卫星在绕地球轨道运行时离地面600km时的加速度.

(2)卫星从离开地球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最终稳定在离月球表面200km的工作轨道上外力对它做了多少功?(忽略地球自转及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影响)

解析:

(1)卫星在离地600km处对卫星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

     

又由  

可得a=8 m/s2

 (2)卫星离月面200km速度为v,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及M/M=1/81

得:V2=2.53×106km2/s2

由动能定理,对卫星  W=mv2-mv02

=× 2350×(253×104-110002)=-1×1011J…

16(2009江苏通州市高三上学期月考)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进入绕地球运行的“停泊轨道”,通过加速再进入椭圆“过渡轨道”,该轨道离地心最近距离为L1,最远距离为L2,卫星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火箭的反向助推器减速,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心距离L3的“绕月轨道”上飞行.已知地球半径为R,月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6,求:

(1)卫星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

(2)卫星在“绕月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

解析:

 (1)   

得     

    

(2)     

   

   

试题详情

10. (山东省聊城2009届高三一模)2008年9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随后航天员圆满完成了太空出舱任务并释放了伴飞小卫星,若小卫星和飞船在同一圆轨道上,相隔一段距离一前一后沿同一方向绕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由飞船的轨道半径、周期和引力常量,可以算出飞船质量

B.小卫星和飞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C.航天员踏在飞船表面进行太空漫步时,对表面的压力等于航天员的重力

D.飞船只需向后喷出气体,就可以和小卫星对接

试题详情

9. (凤阳荣达学校2009届高三物理第三次月考测试卷)2008年9月25日,我国利用“神州七号”飞船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设宇航员测出自己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离地高度为H,地球半径为R,则根据T、H、R和引力常量G,能计算出的物理量是  (  ABD   )

A.地球的质量      B.地球的平均密度

C.飞船所需的向心力    D.飞船线速度的大小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