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6049  406057  406063  406067  406073  406075  406079  406085  406087  406093  406099  406103  406105  406109  406115  406117  406123  406127  406129  406133  406135  406139  406141  406143  406144  406145  406147  406148  406149  406151  406153  406157  406159  406163  406165  406169  406175  406177  406183  406187  406189  406193  406199  406205  406207  406213  406217  406219  406225  406229  406235  406243  447090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对我们教师工作最有利的一条就是可以搜集到很多值得学习、可以借鉴的资料,然而,网络资源简直是浩如烟海,当我们敲进一篇课文的名字时,迎面袭来的将是铺天盖地的文章。如何选择最适合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呢?

1、注意学生的接受水平

   网上有很多赏析类文章、学术论文,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我们若全盘接受,作为自己课上分析的佐证,就会出现像杭老师讲授《鸿门宴》那样的结果,将学生当成听众,把舞台留给自己,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却偏离了语文的轨道,偏离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义。

试题详情

2、在新课改的导引下,我们在课堂上可能会让位于学生,让他们自己研究,合作探讨,我们的备课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反正课堂上有学生们在说,他们可以将整个课堂填充起来,我们就可以偷一下懒了吧。的确,个别教师也这样做了。实际上,我的感觉是,教师备课的任务更艰巨了。因为学生一旦动起脑筋来,往往会有很多意外的思路蹦出来,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备课,课堂上就无法裕如地应对学生的提问或争执。

   记得2004年,我们使用鲁人版教材的第一年,我所执教的一个班非常活跃,课堂上学生们个个勇于表现,互不相让,在讲《敬畏自然》和《西西弗斯的神话》时,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真是到了脸红脖子粗的地步了,但对其中几个难于理解的哲学问题,谁也不能说服谁,于是,学生们把目光投向我。这个时候,我不会给学生唯一的答案,但我要给他们一个分析问题的方向,给他们提供几种恰当的思路。我想,虽然每个学生都会给文本一个解读,每种思路都值得鼓励,但有的理解并不恰当时,我们必须纠正偏误,通过逐层剖析,让学生明白文本的真正意旨。而这些,都离不开课下教师的备课。  

试题详情

虽然我现在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面对一篇新课文时,也不会再手足无措,像老虎咬天一样,不知从何下手,但我对备课这一环节一直不敢怠慢。

1、我在备课时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而且是第一件事就是:反复研究文本--反复读课文,有时默诵,当没有其他老师在办公室时,我就会像学生一样朗诵课文。在反复熟悉课文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加深理解,特别是一些老篇目,每一遍重读,都会唤醒旧时记忆,而且会有新鲜的灵感冒出来,久而久之,字斟句酌的钻研,就使我对每篇课文都能做到像是旧时老友一样熟识,而且常读常新。

试题详情

18.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②                ,

                ,④               

(2)图1中自然带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             规律和             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是否有分布?为什么?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符号          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的名称是         ,原因是                              

(5)自然带⑤在         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         地区。

答案  (1)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纬度地带分异  垂直分异     (3)无。该纬度内全部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非地带性因素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试题详情

17.茶树是富锰植物,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渗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渠道。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他研究后得到以下数据: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

 
老叶
成叶
嫩叶
土壤pH值
1
1 266
1 341
620
5.10
2
3 112
2 422
1 278
4.16
3
3 002
2 025
1 267
4.67
4
3 322
2 0251
1 733
4.34
5
2 811
1 996
1 323
4.70
6
1 516
993
472
6.02
7
2 392
1 246
749
5.42
8
1 728
1 031
673
5.69
9
2 919
1 678
886
4.95
10
3 488
2 253
1 665
4.05
11
3 138
2 224
995
4.51
12
2 585
2 145
1 250
4.33
13
2 191
1 837
1 125
4.48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             作用。

(3)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         (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

(4)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图(上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呈     

(正、负、不)相关。

答案  (1)A  (2)对营养元素的富集  (3)酸性  (4)负

试题详情

(2009·厦门测试)读“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该森林带是                                    (   )

A.常绿阔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硬叶林带    D.针叶林带

16.形成该森林带自沿海向内陆分布高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答案  15.D  16.B

试题详情

下列两幅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在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答案  D

14.在乙图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生长草地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答案  C

试题详情

(2009·广州月考)读“四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某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分布表”,回答11-12题。

地点
经纬度
海拔高度

22°N,116°E
1 500-2 000 m

42°N,118°E
600-1 000 m

41°N,90°E
2 200-2 600 m

44°N,127°E
1 000-1 500 m

11.推断该植被类型是                               (   )

A.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热带季雨林

答案  A

12.造成该植被在四地海拔高度分布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

A.①②两地--光照条件不同           B.②③两地--降水量不同

C.③④两地--土壤不同             D.①④两地--坡向不同

答案  B

试题详情

10.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                          (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D.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

答案  C

试题详情

(2009·海淀模拟)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8-9题。

8.“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些规律                   (   )

A.整体性规律      B.地域分异规律    C.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答案  A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水循环         D.碳循环

答案  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