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6305  406313  406319  406323  406329  406331  406335  406341  406343  406349  406355  406359  406361  406365  406371  406373  406379  406383  406385  406389  406391  406395  406397  406399  406400  406401  406403  406404  406405  406407  406409  406413  406415  406419  406421  406425  406431  406433  406439  406443  406445  406449  406455  406461  406463  406469  406473  406475  406481  406485  406491  406499  447090 

重点: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

难点: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的探究活动,提高趣味性,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懂得物理学习需要细致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习惯,增强对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试题详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 显示微小形变等探究实验,感受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

试题详情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知道重心的概念及物体重心的位置。

(2)知道形变及其特点;知道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3)* 知道摩擦力及摩擦力的种类。

(4)初步学会画物体受重力、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示意图。

试题详情

本节关于常见力的分类和重力、弹力、摩擦力各自的特点,是在初中已学力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后续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初中已学关于力的基本认识、第一章关于矢量及其表示等知识为基础。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已有的关于力的知识,相互启发,达到巩固旧知识,启发新知识的目的。

通过力传感器感受力的大小在图像上的反映、“钢丝上放瓶子”等实验增强对重心的认识;通过微小形变实验确认弹性形变。

通过吊装船艏、撑杆跳、画弹力作用点及方向、分自行车中的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DIS实验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观察、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在形变实验中可以学习放大物理量的基本方法,通过重心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试题详情

2、万有引力定律

(1)定律的推导

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推导得:   =

那么我们从这个式子中马上就可看到一些比例关系,那么为什么牛顿还要进行推导下去呢?(这样研究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有四个变量。不能体现这个行星运动的特点)

分为两大组进行推导:将V=2πr/T和代入上式得

那么从这个式子中还是有很多的变量,研究仍旧复杂,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

学生推导得到:  

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 F∝

中比值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恒量,只与太阳有关。那么究竟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

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引导学生,或者采用让学生来解释的方法)即:F∝   写成等式就是F=G

行星绕太阳运动遵守这个规律,那么在其他地方是否适用这个规律呢?(假如说月球、卫星绕地球)(为了验证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牛顿还做了著名的“月-地”检验(参见课本P105右侧),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已知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27.3天.地球半径为6.37×106m.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60倍。同学们试计算一下月球绕地球的向心加速度是多大?(引导学生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求解并分析结果)

提示:根据向心加速度公式:,因为F∝ 所以a∝1/r2同学们通过计算验证, ,两者结果十分接近,说明遵循同一规律。

牛顿在研究了这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之后。于是他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于1687年正式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2)万有引力定律

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公式: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旁边同学的引力?(下面我们粗略的来计算一下两个质量为50kg,相距0.5m的人之间的引力。)

提示:

那么这个力的大小到底是怎么样一个概念呢,其实他相当于提起一个质量比头发丝还小的物体所用的力,因此我们很难察觉。但它对于质量较大的物体来说,就不可忽视了。

说明:

(1)G为引力常量,在SI制中,G=6.67×1011N·m2/kg2。(这个引力常量的出现要比万有引力定律晚一百多年哪!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出来的),我们下节课就要学习。

为什么说是粗略?

(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物体是指质点而言,不能随意应用于一般物体。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公式中的r 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对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是质量集中于球心上的质点,这是一种等效的简化处理方法。

(3)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重要意义

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它第一次揭示 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试题详情

1、万有引力定律

(1)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原因认识的过程

略微介绍十七世纪前以及伽俐略,开普勒,笛卡儿的观点。

17世纪前:行星理所应当的做这种完美的圆周运动

伽利略: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物体做圆周运动。 

开普勒: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与磁力的作用。

笛卡儿:在行星的周围有旋转的物质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星绕太阳运动。

到牛顿这个时代的时候,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例如胡克、哈雷等,他们认为行星绕地球运动受到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行星轨道如果为圆形,引力的大小跟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但无法证明在椭圆轨道下,引力也遵循这个规律。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证明了如果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迹是椭圆,并且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牛顿先生一起去研究这个万有引力定律。

由于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很接近与圆形轨道,所以我们把它理想化为一个圆形轨道,这样就简化了问题,易于我们在现有认知水平上来接受。

试题详情

请同学们从运动的描述角度思考,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

开普勒在1609和161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解决了描述行星运动的问题,但好奇的人们,面向天穹,深情地叩问:是什么力量支配着行星绕着太阳做如此和谐而有规律的运动呢?

   (第一定律揭示了描述行星运动的参考系、及其运动轨迹;第二定律揭示了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经过不同位置的快慢情况,近日点附近速度大,远日点附近速度小;第三定律:揭示了不同行星虽然椭圆轨道和环绕周期不同,但由于中心天体相同,所以共同遵循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周期的二次方比值相同的规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叫椭圆轨道定律,它的具体内容是: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他的这条定律否定了行星轨道为圆形的理论 开普勒在确定地球运行轨道时发现,若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分为若干小段,每一段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把这一结果推广到其他行星,就得到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行星来说,他与太阳的连线(称为径矢)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具体表述是:行星绕太阳运动轨道半长轴a的立方与运动周期的平方成正比:

问题及归纳:

(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是否需要力?这个力是什么力提供的?这个力是多大?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吗?

(2)行星的实际运动是椭圆运动,但我们还不知道求出椭圆运动加速度的运动学公式,我们现在怎么办?把它简化为什么运动呢?

(3)既然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简化为圆周运动。那么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可进一步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吗?为什么? (以上的过程归纳为:行星做曲线运动→必受到力的作用→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简化为圆周运动→进一步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

既然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即为曲线运动,那么肯定有一个力要来维持这个运动,那么这个力是由什么来提供的呢?我们跟随着科学家们一起去研究讨论这个问题。

试题详情

27.(9分)2010年5月1日,上海市委市政府致上海市民的信中写到:“上海世博会从筹办到举办,历时八年,我们风雨兼程、携手同行,您也许为了世博举家搬迁,您也许挥洒汗水为世博建设添砖加瓦,您也许默默承受大规模建设带来的生活不便……让我们齐心协力,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共同建设更美的城市、创造更好的生活!”

     到今天,世博的精彩在继续,但“宁可牺牲点精彩,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却是上海市筹办世博的决策原则。

结合材料,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上海市为什么要坚持“宁可牺牲点精彩,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群众生活的影响”的决策原则。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