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6379  406387  406393  406397  406403  406405  406409  406415  406417  406423  406429  406433  406435  406439  406445  406447  406453  406457  406459  406463  406465  406469  406471  406473  406474  406475  406477  406478  406479  406481  406483  406487  406489  406493  406495  406499  406505  406507  406513  406517  406519  406523  406529  406535  406537  406543  406547  406549  406555  406559  406565  406573  447090 

新课程中实施教学思路的体会,首先就是重过程。也就是说: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通过该活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1、为什么重过程

在具体过程中能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在具体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增强相关的意识。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达到增强目的的。

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掌握和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

学生的能力是在相关行为中提高的,学生经历某一过程的行为为培养和发展相应能力创造了条件。

试题详情

5、2007年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

今年理综全国卷(1),也就是我们辽宁省理综试卷的实验题,第一题是示波器,很多学校没有复习,致使学生本题得分较低,还是重视实验好,特别是学生能亲自动手做,那么就不会忘记,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关于示波器,“3+2”高考时曾经考过一次,最近一次出现在2003年江苏高考物理题中,试题如下:

( 6分)图中为示波器面板,屏上显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线条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⑴若要增大显示波形的亮度,应调节_______旋钮。

⑵若要屏上波形线条变细且边缘清晰,应调节______旋钮。

⑶若要将波形曲线调至屏中央,应调节____与______旋钮。

还有:今年理综全国卷(1)第二题是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实际就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变化,这也告诉我们,新课改的实验应该重视,特别是探索性实验否则很难适应以后的高考,至少中等以下的学生(题略,以下同)。

北京综合卷实验第二题,网上评价很高:尽管是在用笔、用纸去考实验,但还是把认真做实验和敷衍做实验区分开,要把做过实验和没做过实验区分开来。实验是关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问题,实际上还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结合。

演示实验也要上考卷,今年北京综合卷实验题第一题,就是一个关于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

新课改的教学演示实验要尽可能地做,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当然本题还是比较简单的。

江苏两个实验题都具有探究性,没有照搬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但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又是学生学过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应付。

试题详情

4、创造条件做实验

实践证明,成功的演示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实验说话,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非常理想,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对于衔接初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实验外,还有:

必修(2)第六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演示:(用日光等管装清水和蜡块)

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用激光笔代替光束)

试题详情

3、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如:必修(2)第六章第1节曲线运动中的做一做:

有人说:“这么简单的概念还需要体验吗?”体验不只是为了理解知识。这一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解决许多更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有这种意识,意识是难以通过“讲知识”来形成的。

类似内容还有:必修(1)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以及必修(2)第六章第7节做一做(向心力和半径的关系)等。

试题详情

2、重视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必修教材中明确的探究课:

必修(1):第二章第1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必修(2):第五章第2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

第五章第3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

第六章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规律

必修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也可以设计为探究课,如: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中演示变探索等。

关于探究实验,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轻车熟路的,这里不再多说。

试题详情

1、考纲上的不同之处

以往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的实验部分,在新课改的物理(或综合)考试大纲中改为实验与探究,具体要求也不同。

以往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新课改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划线部分为不同之处,主要是强调了设计和探究。

试题详情

3、关于新教材教学中的提问

有时教材中也涉及了问,但我们如果真正提出问题,反而效果不好。如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P45)中的说一说:

学生都知道在空气中下落有空气阻力,如果这个问题老师问的肤浅,则没有必要,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老师问的太深,又没有必要。所以正常授课时,我只是通过演示,来让学生感受的。

而还有的,如果在增加一个或几个问,效果会更好。如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第三节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中的实验:

这个实验在做之前,先让学生考虑(增加一个问):怎样观察两球同时落地?可采取兴趣性提问、猜想式提问、挑战性提问都可以。在本节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来进行的。

再如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

还可以提问:用力压桌面时,光点位置是向上还是向下变化?兴趣性提问;悬念式提问;猜想式提问;反馈式提问都可以。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不超过1/3。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不变的方程式,更不能呈现僵化的程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型。只追求僵死不变的教学模式,永远找不到课堂文化。

试题详情

2、提问要有指向

兴趣性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开头,或在教学关键环节。

联想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观点方面的问题。

类比式提问:用于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推理过程中。

悬念式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结束,给学生留下悬念。

迁移性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或困惑,用知识迁移去解决。

猜想式提问:往往用在引课或某种规律性问题。

发散式提问: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可用在引课或课的结束。

反馈式提问:某一个教学段的完成或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

挑战性提问:教师见机行事,引导创新思维。

试题详情

有些现象看似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吗?挫折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气力,进行研究、设计。下面就课堂提问为例,介绍一下我的认识。

1、不当的课堂提问

就拿“互动”来说: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形成“学习共同体”。

课堂上师生互动,应该说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在听有的老师互动课时发现,有的老师认为,课堂提问多了,就是师生交往和互动了。

暂且不论是否片面,问题提出的恰到好处也行,可是很多提问都属于无意义的提问:一问即答,一问齐答;什么都问,学生乱答;边讲边问,自问自答;填空式提问,接话式回答;暗示性提问,顺应性回答;指令性提问,判断性回答。例如:“电荷的运动情况是什么呀--哎--向右的”,在这句话中,学生没有任何人回答,老师只是“自作多情”;解这道题需要用万有引力--定律;讲解完选择题,得出答案后问,这个题应选择什么呀;对不对;会不会等。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只追求表面,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否则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新鞋穿不上,老路走不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