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6400  406408  406414  406418  406424  406426  406430  406436  406438  406444  406450  406454  406456  406460  406466  406468  406474  406478  406480  406484  406486  406490  406492  406494  406495  406496  406498  406499  406500  406502  406504  406508  406510  406514  406516  406520  406526  406528  406534  406538  406540  406544  406550  406556  406558  406564  406568  406570  406576  406580  406586  406594  447090 

(二)、自由赏析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话如何理解?

“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枪弹的攒射”,是对段政府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2、“苟活者”指什么人?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是作者自指。在第一部分,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部分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3、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4、引用陶诗的作用。

说明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并不白流。

5、怎样理解文中关于煤的论述?

这是比喻,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也是这样,要付出大量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全句的意思是,鲁迅不十分赞成徒手请愿,而是主张讲究斗争策略,不作无谓牺牲;但下文马上转折,引用陶诗说明既然已经作出了牺牲,那血也不是白流的。

二、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表达特点,理解简练叙事、深刻议论与强烈抒情的完美结合,并背诵二、四节;

2、了解主旨特点,理解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过程

一、理解简练叙事、深刻议论与强烈抒情的完美结合

学习第四节,理解之:

--明确:

“我在十八日早晨……即在遇害者之列。”--叙述噩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议论揭露

“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抒写悲愤

      总之,全文大都象这里一样,简练叙事、深刻议论与强烈抒情完美结合,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主旨

1、在文中圈出中心句。

2、概括主旨。

3、德育渗透。

--明确:

1、认真读第六节:一是……一是……一是……中国女子的勇毅……真的猛士……

2、主旨: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3、个人收获:要学习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三、背诵第二节、第四节。

四、布置作业

试题详情

(一)、完成课后“练习”二:

1、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觉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明确:

1、“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的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3、“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两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4、“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试题详情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和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所以贯穿于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愤懑!


小标题
部分
段   意
顺   序
感  情  线  索

写作缘由

写作缘起
由爱到恨
 
痛心回忆
 
 
 
愤懑之情
贯穿全文

写作必要

交往始末
 

 
烈士事迹
由生前到遇害,
遇害又从概况到细节

遇害事实
愤怒控诉

遇害经过

惨案教训

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由否定到肯定
深沉思索

死难意义
热烈讴歌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选材特点,理解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教学过程

一、刘和珍形象

找出写刘和珍的句子,加以分析,然后归纳刘和珍的形象。

--明确:

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关心国家命运、不畏强畏、刚果勇毅而又不乏温和的一位爱国青年。

二、了解选材特点,理解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明确:

这一切入点选得好。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语言特点,理解语言的深刻意蕴和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本文深邃的语言(结合课后“练习”二)

试题详情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试题详情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试题详情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试题详情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段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第二段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三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惨案流血、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试题详情

23.请以《站在___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④不少于800字。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试题详情

22.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4分)

我喜欢的书名:《           

理由:                      

  答案示例:

  我喜欢的书名:《献给母亲的歌》

  理由: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给母亲献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爱,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答案示例二:

  我喜欢的书名:《山河岁月欢乐颂》

理由:山河是祖国的代表,岁月是祖国的历程,欢乐颂是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试题详情

21.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4分)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案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