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6889  406897  406903  406907  406913  406915  406919  406925  406927  406933  406939  406943  406945  406949  406955  406957  406963  406967  406969  406973  406975  406979  406981  406983  406984  406985  406987  406988  406989  406991  406993  406997  406999  407003  407005  407009  407015  407017  407023  407027  407029  407033  407039  407045  407047  407053  407057  407059  407065  407069  407075  407083  447090 

25.(2009·江西高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 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 ④①②⑤③

解析:连贯题关键是顺序问题,一般行文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大类型,作为高考题,主要还是逻辑顺序。本题起句是个总说句,下面的句子就要按照“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来展开。④先说儒家的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①②再讲其学说与思想的关联,⑤③分别用司马迁和冯友兰的观点来印证自己的说法。总之,这几句话环环相扣,思维缜密,不可随便颠倒。

答案:D

试题详情

24.某中学学生董××因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习,人也变得萎靡不振,不愿与同学交往。请你在“网络”“游戏”“虚拟”三个词中任选两个词各写一句话,提醒并帮助他。

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辩证,有说服力。(每句不超过25个字)

答:                                 

答案:(示例)①网络是人类的工具,但人类不应该成为网络的工具。②网络是人类的得力助手,但人类不能成为网络的奴隶。③游戏是人生的点缀,但游戏不应该成为人生的追求。

试题详情

23.(2009·广东高考)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如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解析:本题开头从佛教角度陈述“示现”,而③句一个“后来”将佛教“示现”过渡到修辞“示现”,这样可排除A、B两项。同时可看到①句是对修辞学上的“示现”的陈述,紧接前面的“……辞格的名称”,同时与后面的举例也形成由理论到实例的阐述,且举例中也有“运用示现修辞方法……”,前后照应,据此可排除D项。

答案:C

试题详情

22.(2009·浙江高考)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在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解析:排序时要注意横线前后的语句。横线前的句子是“问”,那么下文就应有“答”,因此⑤应紧跟其后;⑤里提到了“品格”“低”的问题,①中也有,根据“前有表述,后有照应”的原则,应先⑤后①;②中有“他们”一词,只有前文提到了代词的所指对象,这里才能用代词,很明显,“他们”指代的是⑤中的“理学家”;横线后的句子里有“古体与律体”,而③中也提到了“古体诗”和“律诗”。综上所述,便可排出正确顺序。

答案:⑤①②④③

试题详情

21.(2008·湖北高考)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                                 

解析:对景物描写,首先应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点评。语言方面,可以从修辞、句式等方面考虑,应突出其效果和作用。

答案:(示例)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试题详情

19.(2009·辽宁高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④⑥①②

解析:这是议论文片段,抓住中心话题“读书”,根据事理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先强 

调读书的重要性,再辩证分析,所以将②句放在最后,前面的正面论述③句肯定接在

⑤句后面。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了。

答案:D

试题详情

18.(2009·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解析:④句总起,呼应上文,介绍“中国结”的悠久历史;③②⑥①⑤具体说明“中国结”在历史上的种种作用,注意“上古时期”、“当时”、“同时也”、“此外”等词语的承递关联作用。

答案:D

试题详情

17.(2010·江西吉水检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于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大大方方地敞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①④⑤

解析: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②在③之后,⑤中的“铺张”和④中的“拥挤”分别与①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⑤④①,①再接“大大方方地敞开一派山水”,据此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C

试题详情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说到底,语文就是

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

“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⑥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收”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

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

A.④②③⑤①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②④⑤③①⑥        D.④②⑤③⑥①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清此段文字的逻辑顺序,语言-语文-语文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句子分别是④②-⑤-③⑥①,即可得出答案为D。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