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 ⑴.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参与势力负隅顽抗,反革命分子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帝国主义孤立封锁、禁运包围;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困苦;这些严重的问题,一个没解决好,新中国政权便无法巩固; ②.党和国家干部,面临着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面临着腐化变质的危险,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③.党必须领导人民把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必须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但党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⑵.所以,夺取全国胜利,只是完成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
13.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前期的10年间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的重要变化。并说明引起这些变化的基本原因。 ⑴.政治: ①.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一党专政的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中共成为执政党,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②.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长期以来政治纷争局面,开辟了统一与团结的政治局面。 ⑵.经济: ①.官僚资本占统治地位,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封建半封建经济并存的状况被打破,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②.通货膨胀被遏制,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⑶.外交上: ①.美国控制中国,以及中国外交屈辱局面被改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②.新中国以独立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苏联及邻国的外交关系,打击了美国在亚洲的霸权政策,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⑷.基本原因: 在中共领导下,依靠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的必然结果。
14 回答以下几个有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⑴.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世界现代史上哪两件大事后最重大的事件? ⑵.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建国初开展过哪四大运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于哪一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⑶.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分别是什么?根据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规定,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何本质区别?三权分立概念的最初提出者和完善者分别是谁?三权分立在西方和近代中国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⑴.发生在两大事件后: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⑵.四大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 始于:1956年; 关键步骤:1953-1956年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⑶.分别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质区别:经济基础不同(公有与私有)、行使权利主体不同(人民与资产阶级)、活动原则不同(民主集中制与分立制衡)。 三权分立制的提出与完善:提出是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完善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方面; 实践:西方是1787年美国宪法、中国是1912年临时约法。
12.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杰出的代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其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⑵.与时具进,理论创新,是每一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这在孙中山先生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请你说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理论认识方面,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哪些改造和发展? ⑶.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坚决最忠实地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为革命的三民主义之发展而继续奋斗”。请举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大典型事例,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权”、“民生”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⑴.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⑵.改造和发展: 民族主义强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民权主义深化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进一步提出“节制资本”,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⑶.继承发展: 民族主义:经过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对外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对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通过镇反、颁布宪法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充分体现了对敌专政,对人民民主的原则,实现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改,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实现了平均地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以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节制资本和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伟大创举。
11.《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结合其主要内容,评述它们对我国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⑴ 《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⑵《共同纲领》: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将在全国胜利,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为了加紧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0. 比较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异同点。并分别评述苏俄(苏联)与新中国对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说明两国基本做法方面的差异,谈谈你对中共政策的理解。
⑴ 革命胜利之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异同: 同: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两国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都受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异: 俄国是在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取得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工业基础薄弱;
⑵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 苏俄: 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后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进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对集中全力战胜敌人有积极作用;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发展经济,但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生产资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新中国: 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同时打击投机倒把,开展五反运动等;1953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⒊ 做法方面的差异: 苏俄在新经济政策时,曾部分恢复资本主义,但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⑷ 理解: ①.新中国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中共采取的赎买政策,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9. 结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的重大活动,评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先后领导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运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他们提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爱国的进步的,但由于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人民群众,以致变法失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都在中国走不通,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参加了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人民一道、与中共并肩作战,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 ⑶.新中国初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的一面,又有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他们接受了赎买政策,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8.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由哪些做法和政策?实行这些政策和做法的依据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政策、做法: ⑴.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建立新中国:1949年召开新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与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⑵.利用、限制、斗争:建国初期,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发展,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开展五反运动; ⑶.赎买政策:1953-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实行初级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在公私合营后,按资本家的股金发给股息,采用和平赎买政策。
依据: ⑴.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为挽救民族危机,振兴中华作出过有益的贡献; 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⑶.建国初,民族资产阶级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⑷.为了实现和平过渡,稳定大局;
特点: ⑴.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用合作、民主的方法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一对抗性的矛盾; ⑵.经济上:利用、限制、赎买,实现和平过渡
7. 新中国成立前10年,我国民族工业呈现何种状况?试分析原因。新中国成立后10年,我国工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20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什么道理?
前10年状况、原因: ⑴.状况:民族工业处于严重萎缩状态,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基本上破产、停滞; ⑵.原因: ①.列强的长期掠夺,尤其是日本侵华期间的经济掠夺和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商品的涌入,使民族工业根本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②.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发展,使大批企业破产; ③.长期的战乱、动荡;
后10年的发展: 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⑵.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⑶.先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改造; ⑷.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说明了: ⑴.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⑵.20年间工业的衰败与繁荣,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6. 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面临那些任务?为此中共采取哪些措施?
历史条件: ⑴.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⑵.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⑶.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⑷.全国人民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⑸.新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党和人民政府的任务: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这三大任务,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
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斗争: ⑴.政治上: ①.召开新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②.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统一; ③.进行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④.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⑤.展开镇反运动。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使我国社会秩序得到安定; ⑥.开展“三五反”运动。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打退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进攻,在工商业中进行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 ⑵.经济上: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全国物价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人民信任;统一财经,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初步确立了以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③.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农村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阶级领导地位,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⑶.外交上: 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②.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积极同邻国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国际事务;(如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的政策。
5.新中国初期(1949-1952年)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人民政府为恢复和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成效如何?扼要指出上述措施的共同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基本原因。 ⑴.经济形势: 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堵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国民经济崩溃。 ⑵.原因: 国民党反对派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括; ⑶.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⑷.成效: 1952年国家财政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⑸.特点: ①.以稳定经济秩序为目标,采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 ②.采取统一战线策略,调动各方面积极作用; ⑹.原因: ①.由当时的经济形势决定: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国民经济崩溃,财政困难,人民生活困苦,这些都关系到人民政权的生存问题; ②.由党的正确领导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党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抓住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