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7345  407353  407359  407363  407369  407371  407375  407381  407383  407389  407395  407399  407401  407405  407411  407413  407419  407423  407425  407429  407431  407435  407437  407439  407440  407441  407443  407444  407445  407447  407449  407453  407455  407459  407461  407465  407471  407473  407479  407483  407485  407489  407495  407501  407503  407509  407513  407515  407521  407525  407531  407539  447090 

2.     特点: ⑴.苏俄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交流; ⑵.美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经济计划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⑶.中国改革开放: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题详情

1.     三次改革: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试题详情

43.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寻求实现国家民族现代化的方向,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进行过哪些探索?其结果如何?近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过哪些重大决策?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⑴.探索: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结果:都未能实现现代化。 ⑵.中共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⑶.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认识了我国国情;   ②.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实事求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③.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   ④.重视科技教育,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    44.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实质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    第一,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中共二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是四次重要的会议。据此回答: 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但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举例说明俄国十月革命方式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⑵.举史实说明八七会议后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 ⑶.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内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试比较概括遵义会议前后,中国革命的不同表现。 ⑷.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及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第一: ⑴.“二七大罢工”为代表的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 ⑵.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⑶.面临的革命形势更复杂;指导革命的理论更成熟;取得了革命的阶段成果;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⑷.反帝反封建;三大改造,即和平改革。    第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重要的会议。据此回答: ⑸.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没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贯彻执行。试分析八大决策不能正确执行的原因。 ⑹.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试述这种转折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具体表现。   第二: ⑸.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忽视了客观规律和当时的国情;国外反华和反共势力的猖獗;对建设社会主义形势估计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⑹.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经济与政治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速度加快;科技和经济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第三,从上述问题的分析中,概括“探索”的含义及保证正确“探索”的条件。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国情特色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正确判断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主要矛盾的判定;要坚决贯彻执行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偏离根本任务。

△    .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三次改革、特点、结果、影响、异同、认识:

试题详情

42. 20世纪中国历史三次巨变、三次巨变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三位伟人的努力:

⑴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当时历史的主要任务; 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反对段祺瑞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当时历史主要任务;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社会主义宪法,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主要的历史任务。  邓小平: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试题详情

41.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⑵.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⑴.“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中心城市革命道路;“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农村革命道路;    结果:“走俄国人的路”,屡遭挫折;“走自己的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⑵.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走俄国人的路”,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走自己的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 ⑶.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既要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试题详情

40. 中国共产党在80年代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请回答: ⑴.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分别是什么?依据的最基本国情分别是什么? ⑵.两次探索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各自主要成果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⑶.两次探索有何异同点? ⑴.民主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据的最基本国情是: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 ⑵.成果:   第一次探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建设战略部署的第二步,形成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无论革命和建设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共两次探索都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说明中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两次探索都遇到重大的挫折和失误,但中共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⑶.相同点: ①.都曾照搬苏联经验,走了弯路; ②.左的错误都曾造成过重大损失; ③.都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④.都跟杰出领导人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⑷.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的地位;

试题详情

39.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在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今天记取? ⑴.过渡:   1949-1952年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开始三大改造;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社会主义宪法;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⑵.正确指导思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了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 ⑶.邓小平探索:   主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问题; ⑷.关系:   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 ⑸.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注意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滋长

试题详情

38. 20世纪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主流问题是什么?其中前后期的主要区别又是什么?为此中国人进行了哪些主要探索和实践活动? ⑴.中华民族的振兴。 ⑵.前后期的区别:前期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后期是巩固独立并全面振兴时期。 ⑶.探索和实践活动:   前期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巩固成果的斗争、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国共十年对峙、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终于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受奴役的命运,获得了独立。   后期(建国后)的主要活动是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艰难曲折历程,使中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进入振兴时期。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