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7438  407446  407452  407456  407462  407464  407468  407474  407476  407482  407488  407492  407494  407498  407504  407506  407512  407516  407518  407522  407524  407528  407530  407532  407533  407534  407536  407537  407538  407540  407542  407546  407548  407552  407554  407558  407564  407566  407572  407576  407578  407582  407588  407594  407596  407602  407606  407608  407614  407618  407624  407632  447090 

2、充分运用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

(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

[例4]某物体被竖直上抛,空气阻力不计,当它经过抛出点之上0.4m时,速度为3m/s.它经过抛出点之下0.4m时,速度应是多少?(g=10m/s2)

解法一:竖直上抛物体的上抛速度与落回原抛出点速度大小相等.因此,物体在抛出点之上0.4m处,上升阶段或下降阶段的速度大小都是3m/s.若以下落速度3m/s为初速度,0.4+0.4(m)为位移量,那么所求速度就是设问的要求.  

解法二 :物体高度为h1=0.4m时速度为v1,则

物体高度为h2=-0.4m时速度为v2,则

由以上两式式消去v0

[例5]一个从地面竖直上抛的物体,它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的点a的时间间隔是Ta,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的时间间隔是Tb,则a、b之间的距离为(   )

;  ;  ;  

解析:根据时间的对称性,物体从a点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a/2,从b点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b/2,所以a点到最高点的距离ha=,b点到最高点的距离hb=

故a、b之间的距离为ha-hb=,即选A

试题详情

3.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的特点

 (l)物体从某点出发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与从最高点回落到出发点的时们相等。即  t=v0/g=t  所以,从某点抛出后又回到同一点所用的时间为t=2v0/g

 (2)上把时的初速度v0与落回出发点的速度V等值反向,大小均为;即   V=V0=

   注意:①以上特点适用于竖直上抛物体的运动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点所时应的上升下降两阶段,因为从任意一点向上看,物体的运动都是竖直上抛运动,且下降阶段为上升阶段的逆过程.

   ②以上特点,对于一般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都能适用。若能灵活掌握以上特点,可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尤其要注意竖直上抛物体运动的时称性和速度、位移的正负。

规律方法    1、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例1]从一定高度的气球上自由落下两个物体,第一物体下落1s后,第二物体开始下落,两物体用长93.1m的绳连接在一起.问:第二个物体下落多长时间绳被拉紧.

解法一  设第二个物体下落ts后绳被拉紧,此时两物体位移差Δh=93.1m

Δh=,即93.1=,解得  t=9(s)

解法二  以第二个物体为参照物.在第二个物体没开始下落时,第一个物体相对第二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1s后,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第一个物体相对第二个物体做匀速运动,其速度为第一个物体下落1s时的速度.当绳子被拉直时,第一个物体相对第二个物体的位移为h=93.1m.h=h1+h2

,即   解得    t=9(s)

[例2]利用水滴下落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g,调节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流出。在水龙头的正下方放一个盘子,调整盘子的高度,使一个水滴碰到盘子时,恰好有另一个水滴从水龙头开始下落,而空中还有一个正在下落的水滴。测出水龙头到盘子的距离为h,再用秒表测时间。从第一个水滴离开水龙头开时计时,到第n个水滴落到盘子中,共用时间为t0问:第一个水滴落到盘中时,第二个水滴离开水龙头的距离为多少?可测得的重力加速度为多少?

[解析]由于水龙头滴水的时间间隔是恒定的,因此,题中所提到的某一时刻恰好滴到盘子的水滴和正在空中下落的水滴,这两个水滴的状态可以看做是同一个水滴离开水龙头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两个状态:滴到盘子的水滴运动时间为2t1,正在空中下落的水滴的位置相当于下落时间为t1的位置,通过比例关系可解每个水滴在下落的一半时间内的下落高度即为所求。依题意数清楚在计时t内有多少个水滴离开水龙头,就得到了相邻两滴水滴落下的时间间隔,将此时间间隔用于开始下落的过程上,可解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

   解:滴水的时间间隔恒定,视为同一滴水在下落h段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两段,前段时间内下落h1.则由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有:hl:h=1:4;而hl就是第一个水滴落到盘中时,第二个水滴离开水龙头的距离:h0。从开始计时到第n个水滴落到盘子中,共有(n+1)个水滴离开水龙头,相邻两滴水滴落下的时间间隔为t1

从开始下落经历t1下落了h,由h=得:g=

[例3]将一轻质球竖直上抛,若整个运动过程中,该球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上升时间为t,下降时间为 t,抛出时速度为 v0,落回时速度为vt,则它们间的关系是(  )

   A.t>t,v0>vt; B.t<t,v0<vt   C.t<t,v0>vt;D.t=t,v0=vt

解析:a,a,所以a>a. t,t。所以t<t,v0,vt,所以v0>vt   答案:C

试题详情

2.两种处理办法:

(1)分段法:上升阶段看做末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

(2)整体法:从整体看来,运动的全过程加速度大小恒定且方向与初速度v0方向始终相反,因此可以把竖直上抛运动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减速直线运动。这时取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则a=一g。  

试题详情

1、将物体沿竖直方向抛出,物体的运动为竖直上抛运动.抛出后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其规律为:(1)vt=v0-gt,(2)s=v0t -½gt2  (3)vt2-v02=-2gh 

几个特征量:最大高度h= v02/2g,运动时间t=2v0/g.

试题详情

4、借助等效思想分析运动过程

[例7]图所示为水平导轨,A、B为弹性竖直挡板,相距L=4 m.小球自A板处开始,以V0=4 m/s的速度沿导轨向B运动.它与A、B挡板碰撞后均与碰前大小相等的速率反弹回来,且在导轨上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为使小球停在AB的中点,这个加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

解析:由于小球与挡板碰后速率不变,运动中加速度大小不变,因此小球在挡板间往复的运动可用一单向的匀减速运动等效替代.要使小球停在A,B中点,它运动的路程应满足

S=nl+l/2,n=0、1、2、…………其中s=v02/2a,,……

说明:对于分阶段问题,应把握转折点对应的物理量的关系,亦可借助等效思想进行处理.

试题展示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基础知识 一、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做的初速度为零的运动.

特点:(l)只受重力;(2)初速度为零.

规律:(1)vt=gt;(2)s=½gt2;(3)vt2=2gs;(4)s=;(5)

试题详情

3、分段求解复杂运动

[例5]有一长度为S,被分成几个相等部分在每一部分的末端,质点的加速度增加a/n,若质点以加速度为a,由这一长度的始端从静止出发,求它通过这段距离后的速度多大?

[解析]设每一分段末端的速度分别为vl、v2、v3、……vn;每一分段的加速度分别为a;……。每一等分段的位移为S/n。

根据vt2-v02=2as得v12-0=2as/n………①    v22-v12=2as/n………②

v32-v22=2as/n………③       vn2-vn-12=2as/n

把以上各式相加得vn2=2a

[例6]小球从离地面h=5米高处自由下落,小球每次与地面碰撞后又反弹起来的上升高度总是前一次下落高度的4/5,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试求小球从自由下落开始直到最后停在地面上,该整个过程的运动时间。  (忽略地面与小球碰撞所用的时间,g取10米/秒2)

分析:小球每次下落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小球每次反弹上升都是竖直上抛运动,由于不计空气阻力,因此小球上抛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与由最高点回落到地面的时间是相等的.

解:小球第一次自由下落时间为,小球从地面第一次碰撞反弹上升及回落的总时间为:

,小球从地面第二次碰撞反弹上升及回落的总时间为:

小球从地面第n次碰撞反弹上升及回落的总时间为:

小球从h0处自由下落,直到最后停在地面上,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

 

答:小球从自由下落开始,直到最后停在地上,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18秒.

说明:在一些力学题中常会遇到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等数学问题,每位同学应能熟练地使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

试题详情

2、适当使用推理、结论

[例3]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A.在时刻t2以及时刻t5两木块速度相同

B.在时刻t1两木块速度相同

C.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

D.在时刻t4和时刻t5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解:首先由图看出:上边那个物体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可以判定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边那个物体明显地是做匀速运动。由于t2t5时刻两物体位置相同,说明这段时间内它们的位移相等,因此其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相等,这个中间时刻显然在t3t4之间,因此本题选C。

[例4]一位观察者站在一列火车的第一节车厢的前端旁的站台上进行观察,火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节车厢全部通过需时8秒,试问:    (1)16秒内共有几节车厢通过?    (2)第2节车厢通过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设每节车厢的长度为s,那么每节车厢通过观察者就意味着火车前进了s距离。于是,原题的意思就变成火车在开始运动的8秒内前进了s,求16秒内前进的距离是几个s,以及前进第2个s所需的时间。此外本题只有两个已知数据,即v0=0,t=8秒;另一个隐含的条件是车厢长度,解题中要注意消去s。

解: (1)相等时间间隔问题,T=8秒,

(2)相等位移问题,d=s,

试题详情

5、解题的基本思路:审题一画出草图一判断运动性质一选取正方向(或建在坐标轴)一选用公式列方程一求解方程,必要时时结果进行讨论

[例2]一初速度为6m/s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受到力F的作用产生一个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为2m/s2的加速度,当它的位移大小为3m时,所经历的时间可能为(   )

提示:当位移为正时,A.B对;当位移为负时,C对.   答案:ABC

试题详情

4、列运动学方程时,每一个物理量都要对应于同一个运动过程,切忌张冠李戴、乱套公式。

试题详情

3.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的解题方案。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公式解析法外,图像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等也是本章解题的常用的方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