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 364元 B. 400元 C. 520元 D. 776元
2.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属于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是
A. 扩大信贷规模和优化信贷结构 B. 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扶贫标准
C. 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 D. 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
1. 为了“扩内需、保增长”,2009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
A. 债务收入 B. 红利收入
C. 劳动收入 D. 资本收入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4分,共1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3.答第Ⅱ卷时,务必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小序的作用?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成诗的经过。
五、拓展思维
假如兰芝不死会怎么样?
--和好?私奔?分家?改嫁?……
六、总结全文
略
附:互文:
互文:古代试问的一种修辞技巧。互文是指两个词本来要结合在一起说的,可是为了调和音节,或二受词牌的限制,或使语句简洁对称,要省去一个,解释时两个词和起来讲,这种修辞方式叫互文。
例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面对死亡,他还要牵挂着老母的生计。尽管母亲对他和刘兰芝的爱情进行了无情的摧残,但毕竟还是他的母亲!他也不能不顾念以往的母子之情,所以他死后要背上比刘兰芝更坏的名声,按封建道德,他是要“遗臭万年”。这一点他也不会想不到。我们何必再去指责他自杀前这一点点“徘徊”呢?
可见焦仲卿和刘兰芝一样是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他们是文学形象的灿烂星空中闪耀着不灭光辉的双子星座。
2、兰芝为何被遣?
参考:
汉代儒学“四德”应该是焦母这个封建老太太选择儿媳的基本标准。下面就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来分析刘兰芝被休的原因。
一曰“妇德”。义无返顾,一死殉情,可谓大贞;崇别婆婆,辞别小姑,可谓极顺。二曰“妇容”。毋庸置疑,她是极美的。三曰“妇功”。“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学成后“三日断五匹”;紧要时“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不能不说精于女工。
既然“妇德,妇容,妇功”都是优秀,那么问题一定出在“妇言”上了。第2节的兰芝自述中清晰的告白包含了兰芝几多埋怨,几许凄楚。身体的疲劳当然可以忍受,但心灵的落寞难免使正当芳龄的兰芝心存怨尤,言语之间自然会经意或不经意流露对两情和谐的渴盼。焦母也一定会经意或不经意的听到这样的言语。也正是这样的流露、这样的语言使焦母“吾意久回忿”:焦母只有仲卿一个儿子,封建家庭特别看重的仕宦门楣与光宗耀祖的希望和重任自然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仲卿是家族的希望,更是焦母的希望。而现在刘兰芝对两情相悦的渴望势必影响到焦仲卿的事业进取心,势必影响到焦仲卿未来大好的前程,就有可能给家族和自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焦母万万不能容忍的。可以说,是汉代相对宽松的妇女生活环境使刘兰芝保留了比较真实的情感追求,但也正是这种真实的人性渴望加速了刘兰芝在封建社会的陨落。悲剧是时代的,时代的悲剧不可避免。
还有另一种与之似乎相矛盾的说法:结婚已经三年,还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遭遣必然。
在封建社会,“孝”是压在人们头上的一座大山,分析焦仲卿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背景。“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不惧担当不孝罪名,站在妻子的立场上当面指责母亲,这能说不是一种反抗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复娶就意味着焦家要断后,这是除去以自杀外最强有力的威慑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坚决有力的反抗吗?
21.承受是一种力度和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念;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一个善于承受、能够承受的人,人生的步履往往显得沉稳,但人生却因此丰富和深厚。承受了阳光,就有了鲜花硕果;承受了巨浪,就有了登临彼岸时的放松释然;承受了炼狱之痛,就有了获得新生的欢欣和感悟。承受的结果,是一种对灵魂的提升,道德的修炼,能量的聚集。每一次承受,无不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生为人,我们需要承受,只有承受。
请以“承受”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李科展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