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7913  407921  407927  407931  407937  407939  407943  407949  407951  407957  407963  407967  407969  407973  407979  407981  407987  407991  407993  407997  407999  408003  408005  408007  408008  408009  408011  408012  408013  408015  408017  408021  408023  408027  408029  408033  408039  408041  408047  408051  408053  408057  408063  408069  408071  408077  408081  408083  408089  408093  408099  408107  447090 

1,正反词语:

下面给出一些关键词的否定:

正面
语词
等于
大于
小于


都是
至少一个
至多
一个
否定
不等于
不大于
(小于等于)
不小于
(大于等于)
不是
不全
不都是
一个也
没有
至少
两个

2,对数函数图象





 
                         

   



(1)定义域:
(2)值域:
(3)过点,即当时,
(4)在(0,+∞)上是增函数
(4)在上是减函数
 
 
 

3,指数函数图象

 


图象


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过点,即
(4)在上是增函数
(4)在上是减函数

4,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图象

5,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图象

Y=tanx

 

函  数


 
Y = tanx
 
定义域
R
R

值域
[-1,1]
[-1,1]
R
对称点



对称轴



增区间



减区间



周期性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附:反三角函数的主值区间:

反三角函数



定义域

R

主值区间(值域)



8,圆的三种方程:

名称
形式
圆心
半径
条件
标准方程


r
r>0
参数方程


r
r>0
一般方程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则点在圆C上;

,则点在圆C外;

,则点在圆C内;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①联立  消去不偿失得:

 ,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        相离 。

   ②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       相离 。

(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离;

      外切;        内切。

(4)半弦长与弦心距的平方和等于半径的平方。

(5)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

(6)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9,椭圆

第一定义

 

第二定义

 

方    程


 

图    象
 

 

 

关 系

 

范   围


 

顶   点


 

对  称 性
关于轴成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离  心 率

 

焦   点



准   线


 

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

 

(1)点与椭圆C:的位置关系:

,则点在椭圆C上;

,则点在椭圆C外;

,则点在椭圆C内;

(2)直线与椭圆C:的位置关系判断:用法。

10,双曲线

第一定义

第二定义

方    程
()
()
图    象

 
 

 
 
 
关 系

范    围


顶    点


对  称  性
关于轴成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渐  近  线


离  心  率

焦    点


准    线


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

11,抛物线

定义
平面内,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方程




图    形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范围




对称性


顶点

离心率

试题详情

1,指数运算性质:

  ;   ()

2,对数运算性质:

  logaM +logaN =logaMN ;logaM - logaN =loga ;alogaN=N   ;logaM =

      ()。

3,等差数列:

   ;  ;

  若,则

   。

  是等差数列(d为常数)  

   (p,q为常数)(A,B为常数)

 4,等比数列:

   ;  () ;

  若,则

   ; ();  (q=1);

   是等比数列(q为常数)   不等于0)    (c,q为非0常数)(A,B为常数,A+B= -1)

5, 绝对值不等式定理:

 

6,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     。

7,诱导公式:

 与a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式即为诱导公式,口诀:“函数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8,同关系角公式:

 

 

 

9,和(差)角公式:

  ;  ;

  。

10,倍角公式:

   ;

;   。

化简公式:

11,不等式的性质:

(1)三条公理: 

(2)五条基本性质:

   对称性:

   传递性:

移向法则:

乘法法则:

倒数法则:

(3)六条基本性质: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乘方:

开方:

(4)均值不等式:

12,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对应关系:

 
 
 
 
解集
 
△>0
△=0
△<0
ax2+bx+c=0
(a>0)
x=x1 或x=x2
x1=x2=
无实数根
ax2+bx+c>0
 
{x|x<x1或x>x2}
{x|x≠  }
R
ax2+bx+c<0
 
{x|x1<x<x2}
Ø
ø

(2)分式不等式:

 ;

 。

(3)无理不等式:

     ;

  

(4)指数不等式:

    ;

   。

(5)对数不等式:

     

  

(6)绝对值不等式:

    ;

    ;

13,正余弦定理:

14,三角形面积公式:

15,平面向量:

a= (x1,y1)b= (x2,y2)则:

  ;a.b= x1 x2 + y1 y2

aba=b x1 y2 - x2 y1 = 0

      aba.b=0 x1 x2 +y1 y2 = 0

 16,平移公式:

    如果点P(x,y)按向量a=(h,k)平移至

17,定比分点公式:

A(x1,y1),B(x2,y2),点P(x,y)分AB所成的比为

18,距离公式:

19,斜率公式:

设直线(A≠0)的倾斜角为а(а≠900),方向向量为v=(a,b)(a≠0),直线上有两个点P1(x1,y1)P2(x2,y2)(x1≠x2),则直线的斜      率

20,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

21,弦长公式:

22,概率公式:

 ;     

 ; 

23,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       

公理2:

公理3:点A,B,C不公线,则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且

推论1: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推论2: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推论3: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公理4:

24,等角定理:

互补。

25,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若,则

性质定理:若,则

26,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若,则

性质定理:若,则

27,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若,则

性质定理:若,则

28,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直线,则

性质定理:,则

29,三垂线定理:

于B,

30,排列数公式:

31,组合数的公式和性质:

公式:

性质1:

性质2:

32,二项式定理:

 

二项式系数的和为: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33,概率与统计:

(1)的分布列:




。。。

  。。。
P


  。。。

  。。。

(2)二项分布:- B(n,p)


0
1

k

n
P






(3)期望:

注:①E(a+b)=a.E+b ; 

② 若- B(n,p) , 则E=np . 

(4)标准差:

(5)方差:

注:① ;

② 若- B(n,p) , 则D=np(1-p);

34,无穷等比数列(|q|≤1)的和:

   。

35,两个重要的极限:

 ,

36,函数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

37,导数基本公式:

 ;

 ;

(C为常数) ;

38,复数运算法则:

 (a+bi)±(c+di)=(a±c)+(b±d)i ; (a+bi)(c+di)=(ac-bd)+(ad+bc)i ;

 (a+bi)÷(c+di)=  ;

39,复数三角形式的运算法则:

 ,

 ;

 ;

乘方:  ;

开方:,其中

    

试题详情

4、列方程求解

①物体受两个力:  合成法

②物体受多个力:  正交分解法(沿运动方向和垂直于运动方向分解)

      (运动方向)

      (垂直于运动方向)

试题详情

3、规定正方向或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合力F合

试题详情

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画出示意图

试题详情

1、明确研究对象(隔离或整体)

试题详情

8、不能认为牛一是牛二在合外力为0时的特例。

例4、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答:没有矛盾,从角度来看,因为提不动,所以静止,则合外力为0,所以加速度也为0;从角度来看,物体受三个力,支持力、重力、向上提的力。这三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相互抵消,所以合加速度也是0。

例5、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 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例6、一个物体,质量是2 kg,受到互成 120°角的两个力F1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两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试题详情

7、是定义式、度量式;是决定式。两个加速度公式,一个是纯粹从运动学(现象)角度来研究运动;一个从本质内因进行研究。  就像农民看云识天气,掌握天气规律,但并不知道云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不同的云代表不同的天气。就像知道有加速度却不知道为何会有。

试题详情

6、牛二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

试题详情

5、牛二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