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84  3992  3998  4002  4008  4010  4014  4020  4022  4028  4034  4038  4040  4044  4050  4052  4058  4062  4064  4068  4070  4074  4076  4078  4079  4080  4082  4083  4084  4086  4088  4092  4094  4098  4100  4104  4110  4112  4118  4122  4124  4128  4134  4140  4142  4148  4152  4154  4160  4164  4170  4178  447090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两个2分题一个3分题)。(7分)

①试使山东之国与__________________,比权量力,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2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2分)

③__________________,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石头城》)(2分)

④君不见青海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兵车行》)(3分)

⑤或命巾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分)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取材于《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试题详情

②这首诗和陆游的《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就内容而言都属于 诗,其特点是。(2分)

③对这首诗中“处囊”二字,有人理解为用了“囊萤(映雪)”的典故,有人认为是用了《毛遂自荐》中“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典故,还有人认为二者兼而有之。请结合此诗的寓意,谈谈你的意见。(5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