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8340  408348  408354  408358  408364  408366  408370  408376  408378  408384  408390  408394  408396  408400  408406  408408  408414  408418  408420  408424  408426  408430  408432  408434  408435  408436  408438  408439  408440  408442  408444  408448  408450  408454  408456  408460  408466  408468  408474  408478  408480  408484  408490  408496  408498  408504  408508  408510  408516  408520  408526  408534  447090 

11.C(①说明他生性放达,喜爱山水。②说明他性情刚烈,报仇心切。④说明他挚爱母亲,富有亲情。)

试题详情

10.B(A前一个“于”为介词,向;后一个“于”为介词,在。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C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为连词,可不译。D前一个“乃”为连词,于是;后一个“乃”为副词,才。)

试题详情

9.C(纵长,纵深)

试题详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一足相貌奇特,不好女色,只喜欢读书和游览山水。

B.等一足长大后母亲才将父亲的死因告诉他,他听后悲愤交加。

C.报了父仇之后,李一足让弟弟按照母亲的嘱咐赶快到外地去躲避。

D.作者是从韩叔夜那里了解到李一足的事迹的,他认为这些传说是可信的。

第Ⅱ卷(共114分)

试题详情

11.下面六句话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一足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藏所著请书,逍遥山水间

②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

③为治装,赠以马

④登其墓大哭,数日不休

⑤晨令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

⑥约诘朝复来,竟不果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试题详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贫甚,称贷里豪       B. ①不顾,奋身出,断一梃为二 

②又有见赵州桥下      ②鼻垂玉筋尺许,端坐

C. ①为治装,赠马        D.①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②泊米市,一足求载济       ②二十载反其家

试题详情

李一足传

王猷定(清)

李一足,名夔,未详其家世。有母及姊与弟。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妇人。好读书,尤精于《易》,旁及星历医卜之术。出常驾牛车,车中置一柜,藏所著请书,逍遥山水间。所至人争异之。天启丁卯至大梁,与鄢陵韩叔夜智度交。自言其父为诸生,贫甚,称贷于里豪;及期,无以偿,致被殴死。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姊适人,一足亦婚,母召其兄弟告之。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母急掩其口。不顾,奋身而出,断一梃为二,与弟各持,伺仇于市,不得;往其家,又不得;走郭外,得之。兄弟奋击,碎其首。仇眇一目,抉其一,祭父墓前。归告其母,母曰“仇报,祸将及!”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时姊夫为令于兖,往从之。会姊夫出,姊见之,惊曰:“闻汝击仇,仇复活,今遍迹汝,其远避之。”为治装,赠以马。一足益恚恨,乃镌其梃曰:“没棱难砍仇人头。”遂单骑走青齐。海上见渔舟数百,泊米市,一足求载以济。遂舍骑登舟,渡海至一岛,名高家沟。其地延袤数十里,五谷鲜少,居民数百户,风土淳朴,喜文字,无从得师。见一足至,各率其子弟往学焉。其地不立塾,晨令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明日,复来。居数年,积钱盈室。辞去,附舟还青州,上狭邪。不数日,钱尽散,终不及私。 

由辽西过三关,越晋,历甘凉,登华岳,入于楚,抵黔、桂,复历闽海、吴、越间,各为诗文纪游。二十载乃反其家,仇死,所坐皆赦。母亦没,登其墓大哭,数日不休。自以足迹遍天下,恨未入蜀。会鄢陵刘观文除夔守,招之。同下三峡,游白帝、绵、梓诸山,著《依刘集》一卷。 

其弟自母丧,不知所在。一日,欲寄弟以书,属韩氏兄弟投汴之通衢。韩如其言。俄一客衣白袷,幅巾草履,貌与一足相似,近前揖曰:“我张大羹也,兄书已得达。”言迄不见。 

辛巳,李自成陷中州诸郡,韩氏兄弟避乱至泗上,见一足于途,短褐敝屣,须眉皆白。同至玻璃泉,谈笑竟日,数言天下事不可为。问所之,曰:“往劳山访徐元直。”韩笑之,一足正色曰:“此山一洞,风雨时披发鼓琴,人时见之,此三国时徐庶也。”约诘朝复来,竟不果。 

甲申后,闻一足化去。先一日,遍辞戚友,告以远行。是日,鼻垂玉筋尺许,端坐而逝。袖中有《周易全书》一部。后数日,济人有在京师者,见之正阳门外;又有见于赵州桥下,持梃观水,若有思者。韩子智度不妄言人也,述其事如此。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姊人,一足亦婚          适:嫁,嫁给

B.一足长号,以头柱大呼       抢:撞,碰

C.其地延数十里           袤:宽广

D.会鄢陵刘观文夔守         除:受任官位

试题详情

(2)常州知府因失察下属而降调,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4分)

(3)正好汤斌带病入朝,于是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3分)  

[参考翻译]: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授汤斌为翰林院侍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正值朝廷推举(候选人),皇上说:"现在称为道学的人,有的言行不一。我听说汤斌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  

   起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明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汤斌派人重新查勘,发现水并没有退,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上疏奏请废掉先前余国柱的意见。二十四年,汤斌上疏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而承担相当于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不如一天。恳请将苏州、松江钱粮照征收规程减少一二成。"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遭水灾,汤斌逐条列举免征及救灾事宜,请求动用国库银五万两,到湖广去购米。不等圣旨颁下,汤斌又奔赴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他的上疏到朝廷之后,皇上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办理。常州知府因失察下属而降调,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

   汤斌命令各州县设立学堂,讲授《孝经》等,禁止妇女游观,胥吏、倡优不能穿裘帛材料的服装,毁掉不健康的作品。苏州城的西上方山有一个五通神祠,接近好几百年,远近的人都纷纷前往。有一个少妇病了,巫婆就说五通将娶她为妻子,往往都死掉了。汤斌没收庙里的神像,木头做成的就烧掉,泥巴做成的就沉入水中,并命令各州县再有这样的就全部毁弃,用这些材料修建学堂。

   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汤斌要赴京时,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满街巷烧香为他送行。二十六年五月,无雨,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这是由于时事所造成的,语言触及当权者。此疏下到延臣议论。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责,只有大学士王熙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可以完结。"汤斌后来也到了朝廷,余国柱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省。"皇上终于免去董汉臣的罪;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作为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汤斌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正好汤斌带病入朝,于是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江甫人住在京师的,要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么回事,才散去。不久,病发,死去,年龄六十一岁。

2008-2009学年度济宁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