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8482  408490  408496  408500  408506  408508  408512  408518  408520  408526  408532  408536  408538  408542  408548  408550  408556  408560  408562  408566  408568  408572  408574  408576  408577  408578  408580  408581  408582  408584  408586  408590  408592  408596  408598  408602  408608  408610  408616  408620  408622  408626  408632  408638  408640  408646  408650  408652  408658  408662  408668  408676  447090 

3.(08·海南)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答案  D

解析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康有为所说的“体”是指改革中国落后的专制制度,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的观点不同。

试题详情

2.(08·广东)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答案  D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他们认为德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很不错的制度。

试题详情

1.(08·广东)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答案  A

解析  根据“自戊戌以来”,排除D项,C项严复于1921年逝世;B项梁启超曾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A项康有为先主张维新变法,在守旧派眼中是“太新”;后又反对革命,主张保留君主,成为“保皇派”,在革命派眼中是“太旧”。故选A项。

试题详情

18.(09•海南历史27)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十几岁男女,你们想事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走。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止做我们的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厉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答案  (1)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官府的态度。

(2)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传教士有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

2008年高考题

试题详情

17.(09•上海历史33)

(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

(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

(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答案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惫相符的内容。如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如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如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答案2:回答不充分。如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试题详情

15.(09•山东文综33题)[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扣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试题详情

14.(09•山东文综29题)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一  图1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请回答:

(1)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答案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   由经济掠夺到政治军事控制。

(2)义和团的道路:扶清灭洋(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辛亥革命的道路:民主共和(或“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五四运动的新贡献: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王义的传播。

试题详情

13.(09•山东文综27题第(3)、(4)小题)

材料三  表3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3)据材料结何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 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 “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①科学知识重要:科技是笫一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试题详情

12.(09•广东文科基础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