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8568  408576  408582  408586  408592  408594  408598  408604  408606  408612  408618  408622  408624  408628  408634  408636  408642  408646  408648  408652  408654  408658  408660  408662  408663  408664  408666  408667  408668  408670  408672  408676  408678  408682  408684  408688  408694  408696  408702  408706  408708  408712  408718  408724  408726  408732  408736  408738  408744  408748  408754  408762  447090 

人民网2009年2月12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3.9°N,126.6°E)附近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5千米,震中100千米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5~16题。

15.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速度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速度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1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试题详情

读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13~14题。

13.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

分别是(   )

A.30°、1月份  B.60°、1月份  

 C.60°、7月份  D.30°、7月份

14.当地球公转速度为N时(   )

A.漠河市民迎来极昼   B.非洲大草原一片葱绿

C.松花江河畔银装素裹  D.珀斯处于雨季

试题详情

下图为“同一日期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状况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四地中,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是(   )

A.甲、丁  B.甲、乙 

C.丙、丁  D.乙、丙

12.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   )

A.6时   B.15时 

C.18时  D.21时

   

试题详情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9~10题。

9.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10.丙图中苔原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试题详情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77°7′E,80°25′S)正式开站。据此回答7-8题。

7.当天昆仑站正午时,若从昆仑站上空俯视地球,观察到的昼夜分布情况与下图大致相符的是     ( )

8.当昆仑站正午时,家住福州(119°E,26°N)的小明观察到太阳方位与图中大致相符的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试题详情

下图中的大圆表示晨昏圈,虚线为纬线圈,P点是纬线圈与晨昏圈的切点,Q(0°,90°E)地方时是12时。读图回答5~6题。

5.此时,以下地点位于昼半球的是(   )

A.45°N,90°W   B.45°S,160°W  C.90°S,120°E   D.0°,160°E

6.图中的曲线表示当日P地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这一天极昼的范围是(  )

A.82.5°N~90°N  B.66.5°~90°N  C.75°N~90°N   D.75°S~90°S

试题详情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

3.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砂岩            D.砾岩

4.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 )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沉积作用

试题详情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试题详情

27.(15分)历史山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范蠡平粜法认为)夫粜(卖出),二十(指每石粮的价格)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李悝平籴法认为)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相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概括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不同之处。(7分)

哈三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