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景角度有:视觉(“看”)、听觉(“听”)、动作(“细数”、“静对”)、感觉(“感觉到”)等。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感情怎样?
--明确:
2、这是怎样的一个秋晨,何以见得?
1、写景角度有哪些?
2、品味语言艺术:对比、排比最为突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一、披文入情--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前面说过,“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是“文眼”,是全文总纲,笼罩全篇。那么,下面五幅图都体现了这一特征,试对五幅图逐一分析。
操作过程(注重读):学生朗读--教师提问--读中品味--适当点拨--归纳总结。
部分 |
起 止 |
大 意 |
|
一 |
1-2 |
总写北国之秋的特征 |
|
二 |
3-12 |
描写 |
秋晨(院)图 |
秋槐(花)图 |
|||
秋虫(蝉)图 |
|||
秋雨(人)图 |
|||
秋果(树)图 |
|||
议论 |
|
||
三 |
13-14 |
|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挚爱 |
五、总结
1、“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本该内容繁杂,名目繁多,但纲举目张,都是围绕着一句话来写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总体特征。这是“文眼”,提纲挈领,笼罩全篇,为全文总纲。五幅图,每一幅都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重点。
3、首尾响应,结构完整。
2、“我拿生命换秋天”,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挚爱。
1、再用对比,排比,尤其比喻意味深长:江南之秋是黄酒(香醇)、稀饭(清润)、鲈鱼(秀气)、黄犬(细巧),而北国之秋是白干(浓烈)、馍馍(干硬)、大蟹(霸气)、骆驼(粗犷)。用一个字概括即:江南之秋--“淡”;北国之秋--“浓”。
3、这两段和开关是什么关系?
--明确: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