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8705  408713  408719  408723  408729  408731  408735  408741  408743  408749  408755  408759  408761  408765  408771  408773  408779  408783  408785  408789  408791  408795  408797  408799  408800  408801  408803  408804  408805  408807  408809  408813  408815  408819  408821  408825  408831  408833  408839  408843  408845  408849  408855  408861  408863  408869  408873  408875  408881  408885  408891  408899  447090 

1、写景角度有:视觉(“看”)、听觉(“听”)、动作(“细数”、“静对”)、感觉(“感觉到”)等。

试题详情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感情怎样?

--明确:

试题详情

2、这是怎样的一个秋晨,何以见得?

试题详情

1、写景角度有哪些?

试题详情

2、品味语言艺术:对比、排比最为突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一、披文入情--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前面说过,“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是“文眼”,是全文总纲,笼罩全篇。那么,下面五幅图都体现了这一特征,试对五幅图逐一分析。

操作过程(注重读):学生朗读--教师提问--读中品味--适当点拨--归纳总结。

试题详情

部分
起   止
大     意

1-2
总写北国之秋的特征
 
 
 

 
 
 
3-12
 
 
描写
秋晨(院)图
秋槐(花)图
秋虫(蝉)图
秋雨(人)图
秋果(树)图
议论
 

13-14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挚爱

五、总结

1、“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本该内容繁杂,名目繁多,但纲举目张,都是围绕着一句话来写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总体特征。这是“文眼”,提纲挈领,笼罩全篇,为全文总纲。五幅图,每一幅都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重点。

试题详情

3、首尾响应,结构完整。

试题详情

2、“我拿生命换秋天”,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挚爱。

试题详情

1、再用对比,排比,尤其比喻意味深长:江南之秋是黄酒(香醇)、稀饭(清润)、鲈鱼(秀气)、黄犬(细巧),而北国之秋是白干(浓烈)、馍馍(干硬)、大蟹(霸气)、骆驼(粗犷)。用一个字概括即:江南之秋--“淡”;北国之秋--“浓”。

试题详情

3、这两段和开关是什么关系?

--明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