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8707  408715  408721  408725  408731  408733  408737  408743  408745  408751  408757  408761  408763  408767  408773  408775  408781  408785  408787  408791  408793  408797  408799  408801  408802  408803  408805  408806  408807  408809  408811  408815  408817  408821  408823  408827  408833  408835  408841  408845  408847  408851  408857  408863  408865  408871  408875  408877  408883  408887  408893  408901  447090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沉湎 笑靥 白内瘴 良辰美景 怨天尤人

B.发轫 游弋 定书单 金壁辉煌 完美无瑕

C.徜徉 寥廓 一阕词 翘首以待 至高无上

D.训服 沧桑 录像机 惩前毖后 汗流浃背

试题详情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裂(jūn)   知(rěn)   搭(shàn)   入为出(liàng)

B.麻(pì)   依(guī)   烙(páo)   目结舌(chēng)

C.缱(quǎn)  包(zhā)  章(qián)   力能鼎(gāng)

D.道(hàng)  击(jū)   浸(zì)    强人意(chā)

试题详情

2、课后“练习”三--诗文鉴赏或诗文创作

试题详情

1、课后“练习”二--仿写

试题详情

3、畅所欲言,不求一律。一般认为是“颂秋”,但基调是忧郁、悲凉的,总地说来,是悲凉的颂歌--含泪的微笑。

三、总结全文

四、拓展训练

试题详情

2、这就要联系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试题详情

1、《故都的秋》中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所组成的一组有机结合的屏风,形成了一种萧索、悲凉的情境,体现了作者落寞、凄凉的心境。

试题详情

3、你认为本文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

试题详情

2、作者为什么会有清、静、悲凉的感情呢?

试题详情

芦花--芦花飞处秋风起,日暮不堪闻雁声。

柳影--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虫唱--九泉寂寞葬秋虫,湿云荒草啼秋思。

夜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钟声--日暮隔山投古寺,钟声何处雨濛濛。

无论芦花也好,柳影也罢,或是虫唱,亦或是夜月和钟声,这些景象都是秋天里典型的秋意的代表,充满了一种悲凉与凄怆的味道,所以也代表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觉。

二、知人论世--体味作品人文精神

1、能代表北国之秋特色的景物很多,又如皇家宫殿、园林风光、郊野风景等等,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常人认人不起眼的景物?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