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9475  409483  409489  409493  409499  409501  409505  409511  409513  409519  409525  409529  409531  409535  409541  409543  409549  409553  409555  409559  409561  409565  409567  409569  409570  409571  409573  409574  409575  409577  409579  409583  409585  409589  409591  409595  409601  409603  409609  409613  409615  409619  409625  409631  409633  409639  409643  409645  409651  409655  409661  409669  447090 

4.(2009. 连云港)今年春季,我国部分地区遭受干旱导致该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出现了死亡,对此专家提出在给小麦施肥时适当使用一些磷肥以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下列化肥中属于磷肥的是  

  A.硫酸钾      B.氯化铵科网    C.硝酸钠       D.过磷酸钙科

试题详情

26.(1)②④①③  (2)有白雾

试题详情

26.(2009. 南京)(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盐酸、,10%的盐酸三种溶液。

  (1)配制10%的盐酸的步骤打:①稀释  ②汁算  ③装瓶并贴标签  ④量取浓盐酸和水。

   其正确的顺序为         (填序号)。

  (2)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时,看到试剂瓶口发生的现象是           

  (3)他们忘记了给配制的三瓶溶液贴上标签,想对未贴标签的三瓶溶液进行鉴别。老师只给他们提供了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和胶头滴管,如果你是小组的成员,请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出三种溶液,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试题详情

30.(8分)

   (1)稀盐酸或稀硫酸   (1分)

   (2)氯离子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或氯离子促进反应的进行或

   铜盐溶液中酸根离子种类不同)   (1分)

   (3)影响因素:①A   ②B   ③AC   (每空1分)

   (4)证实氧化膜对反应的影响(是否破坏氧化膜)   (1分)

(5)在溶液中,铝比铜活泼,每2个铝原子失去6个电子,变成2个铝离子;每3个铜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铜原子  (2分)

试题详情

30.(2009. 苏州)(8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使用现象
对比结论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试题详情

28.(6分)

  (1)无(1分)2.9%(2分)蒸发结晶(或蒸发)(1分)

  (2)洗净并擦干(全写得1分,不全不给分)

  (3)测温度变化(或用pH计测试或测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1分)

试题详情

28.(2009. 苏州)(6分)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H+和碱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OH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请根据以下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用酚酞试液

   (1)向一锥形瓶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   

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20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结果精确到0.1%)。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可用   ▲   的方法(填一操作名称)使其析出。用酚酞作指示剂可逐滴控制酸、碱溶液反应的量,视觉效果灵敏,操作简便。

   [实验2]用pH试纸

   (2)向一支试管内倒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滴入盐酸,边滴边振荡。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沾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因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反应进程,需间隔数滴多次检测溶液的pH,所以每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前,必须进行    ▲    的预处理。

   [小  结]

   (3)除了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外,还可用    ▲     (填力法)检测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试题详情

15.(11分)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实验验证]

 
实验现象
结论
 
无色酚酞试液变
 
 
溶液呈 酸性或中性

[分析与思考]

⑴OH-;氯化铁/氯化铜(化学式也可),FeCl3+3NaOH = Fe(OH)3↓+3NaCl  CuCl2 +2NaOH = Cu(OH)2↓+2NaCl

⑵有所泡产生;Zn+ 2HCl = ZnCl2+ H2

试题详情

15.(2009. 达州)(11分)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无色酚酞试液变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溶液呈      

[分析与思考]

⑴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试题详情

6.(2009. 达州)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物质:①柠檬汁,②肥皂水,③食盐水。柠檬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肥皂水显碱性,食盐水的pH=7。它们的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