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增换调删,做好文言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增--增补文中省略成分、换--用它词替换现已不用词语、调--调整文言倒装句、删--删除只有作用而无义的词等工作,即可文通字顺。
[例]2008年全国Ⅱ卷第11题翻译: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解析“罪人斯戮”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斯戮罪人”,译为“严惩了罪人”。答案: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强化训练见学案)
3.据文正意,解答分析综合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例]2008年四川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源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缇。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漠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解析 各个选项对应到原文,作仔细比较,不难发现c项中的“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命题者却想当然地解说成这个意思,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无根据的干扰信息,以假乱真。正确答案:C。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 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子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2.事到理合,解答筛选信息题
在辨别、筛选过程中,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所谓“事到”就是要搞清文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依据。
[例]2007全国Ⅱ卷第9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天子宁有种邪 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 此晋万世耻也
解析A项的上句符合要求,A项的下旬是重荣对契丹使臣的谩骂,并非责骂高祖,属张冠李戴。c项的上句是说重荣引诱吐浑白氏入塞,不是“怀异志”,属内涵不清。正确答案:B。
1.代入分析,巧解实词虚词题
把文言实词的释义代人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这是推断文言实词句中词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2008年江苏卷第6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解析这里的“度”作“考虑”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来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此处的“或”是指有些将领。这句话是说:有些将领惶恐不安,失去了平时的风度威严。上文的“惶惧”和下文的“意气”都暗示这里的“度”不是动词“考虑”,而是名词“风度…‘仪容”之类的意思。正确答案:D。
[例]2008年天津卷第12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对于两个“所以”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把课文中学过熟知的后一句中“所以”的意思--“……的原因”代入前一句中,发现前句意思无法讲通,这说明两个“所以”的意思和用法是不一样的。如果能讲通,则说明用法和意义是相同的。正确答案:A。
3.审题不细,混淆概念内涵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另外,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过多思考;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更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例]2008年北京卷: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5)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率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③是吏民对韩延寿理政方法的反映;⑤是诸生代门卒的原因;⑥是骑吏父亲的做法,都与韩延寿理政特点无关。③⑤⑥都只是韩延寿理政特点的间接反映,它们都不符合题于中“直接反映”的要求。正确答案:C。
2.基础不牢,不会以旧推新
考生对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不准确,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另外,对书本上的含有这些虚词的重要句子也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例]2008年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奏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B项中的第一个“以”,连接的是句子“母夫人老”.为连词,作“因为”讲;第二个“以”则带宾语“之”,为介词,作“因”讲。一些考生由于对“以“的这些基本用法掌握不好,以致做错。对书本上的包含这些用法的重要句子及相关虚词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不少学生对于像“不如因而厚遇之“其势弱于秦”等句子及其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非常陌生,还误以为这些句子是课外内容。课本没有学好,要做对题目,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正确答案:C。
16.在同时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空间中取正交坐标系Oxyz(z轴正方向竖直向上),如图所示。已知电场方向沿z轴正方向,场强大小为E;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重力加速度为g.问: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从原点出发的质点能否在坐标轴(x、y、z)上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若能,m、q、E、B、v及g应满足怎样的关系?若不能,说明理由。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