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13003  413011  413017  413021  413027  413029  413033  413039  413041  413047  413053  413057  413059  413063  413069  413071  413077  413081  413083  413087  413089  413093  413095  413097  413098  413099  413101  413102  413103  413105  413107  413111  413113  413117  413119  413123  413129  413131  413137  413141  413143  413147  413153  413159  413161  413167  413171  413173  413179  413183  413189  413197  447090 

12.(10年江苏高考)(9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分)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3分)

试题详情

11.(10年广东高考)(28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解析:本题以2010年的关注民生、弱势群体和农民工等热点问题切入,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第(1)问所涉及的考查点主要包括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产生以及市民文学艺术的出现等。这些从学生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感知到的知识体现了命题者对高考命题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的理念的把握,角度新颖。

第(2)问是一个不太新鲜的话题,涉及到的考点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崛起和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表现了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之路的积极态度。

第(3)问跨度较大,一方面学生要对五四运动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影响要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才能回答好这一问。

第(4)问是切合现实,要回答这一问学生必须从农村发展、城市化、工业建设等方面整理材料,组织答案。

试题详情

10. (10年全国卷2)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 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 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蔡和森提出: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 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 994 人,同年 10 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

试题详情

9.(10年全国卷2)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如果皇帝不能为民生存着想,官府不能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推翻它”,这实际上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试题详情

18.A “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试题详情

8.(10年重庆高考)《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试题详情

17.C 题目的几个关键词, 1913年、国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可以判断是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成为第一大党,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

试题详情

7.(10年重庆高考)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

试题详情

6. (10年天津高考)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抗日战争。分析: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试题详情

5.(10年上海高考)“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D。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内容。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