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拓展考点)
(1)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一般把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将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相约至最简整数后,将其交叉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下角。(2)根据化学式确定化合价: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依据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根价的原则,计算确定。
考点4.相对分子质量及其计算(学科内综合考点)
(1)概念: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
(2)有关化学式的计算:①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公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②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公式: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③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元素的质量分数=。④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考点1.化学式
(1)概念: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书写方法:①单质的化学式:a.稀有气体单质、金属单质及部分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等)是由单原子构成,其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He、Ne、Fe、Mg、C、S、P。b .常温下是气态的非金属单质,一般为双原子分子,在其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2”,即表示其化学式,例如:O2、H2、Cl2、N2等。②化合物的化学式:a.弄清这种化合物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以及不同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b .当其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可省略;c.化合物为氧化物时,一般把氧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的符号写在左方,如CO2;d.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书写时一般把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左方,非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如NaCl。
(3)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意义(以CO2为例):
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的意义(以Fe为例):
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原子:一个铁原子。
考点2.元素的化合价
(1)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价的对象是元素而不是物质。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①位置: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如);②书写顺序:先写正负,后写数值;③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的异同点。相同点: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正负与数值相同。
(3)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锌钡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为负二价;铜汞正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碳有正二和正四,硫有负二正四六。
(4)化合价的应用:①根据化合价求化合物的化学式:正价左、负价右;标化合价;求原子个数:=原子个数;检查。②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或根的化合价。
考点4.离子及离子的形成(学科内综合考点)
(1)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的叫阳离子(或正离子),带负电的叫阴离子(或负离子)。
(2)原子与离子的转化:原子 阳离子,原子 阴离子;根据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的特点可知: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用“+”、“-”号表示离子的电性,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先写数字后写正负号,当数字为1时,应省略不写。如:Na+、Cl-、Mg2+、O2-。
(4)离子符号的意义:
①数字的意义:3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表示3个镁离子
②符号的意义:3Mg2+表示3个镁离子
(5)离子结构意图(如图4-10-4)
(6)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①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②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
考点5.元素周期表(拓展考点)
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寻求它们内在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的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出了区分。②每一横行(周期):周期表每一横行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③每一纵行(族):周期表在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为一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以金属元素开头(除第一周期),慢慢过渡到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结尾;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按照最外层电子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具体体现。
考点6.物质的构成与组成及分类的有关知识(学科内综合考点)
(2)物质的简单分类:
第11讲 化学式与化合价
考点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
②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③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且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④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的,在所有原子中,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以碳12(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②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的符号为Ar,相对原子质量(Ar)=;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③注意问题:a.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它不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b.由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都约为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故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成正比。④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的比较(见表4-10-1):
表4-10-1
|
原子质量 |
相对原子质量 |
来源 |
测定出来的 |
比较出来的 |
性质 |
绝对的 |
相对的 |
数值 |
非常小 |
≥1,大多数为整数 |
单位 |
kg |
单位是1 |
以碳12为例 |
1.993×10-26kg |
12 |
联系 |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原子的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
考点2.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①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②性质:a. 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它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或原子;b.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 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③分类: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大类。④含量:a. 在地壳中,氧元素最多,其次为硅、铝、铁等元素;b. 在空气中,氮元素最多,其次是氧元素;c. 在生物体中,氧元素最多,其次是碳元素和氢元素。⑤决定: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区别是因为它们的质子数不相同。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见表4-10-2);
表4-10-2
项 目 |
元 素 |
原 子 |
|
定义 |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
区别 |
含义 |
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
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
使用范围 |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
|
联系 |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
(3)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见图4-10-1);
(4)元素符号:①写法: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来表示,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还必须附加一个小写字母以示区别(110号元素以后除外)。②意义: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组成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H”宏观意义表示氢元素,微观意义表示一个氢原子。③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例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例如“H2O”中的数字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考点3.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1)核外电子排布:①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的区域内运动,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是因为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第一层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第二导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为第一层时,只能容纳2个电子)。核外电子总是从最内层开始依次向外排布。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很多,在高中阶段再继续学习。
(2)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如图4-10-3所示)。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的性质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更加密切。③分析1~18号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得表4-10-3所示结论:
表4-10-3
元素分类 |
最外层电子数 |
结构的稳定性 |
化学性质 |
金属元素 |
一般<4(较少) |
不稳定 |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
非金属元素 |
一般≥(较多) |
不稳定 |
易得到电子 |
稀有气体元素 |
8(He为2个) |
稳定 |
难得失电子,一般参加化学反应 |
考点3.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现象(拓展考点)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可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方面去分析。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与分子间位置发生变化而已。如水
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 氢气+氧气。新的分子的形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根据以上分析的原理可以从微观角度解释物质的变化现象。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0讲 物质的构成
考点1.分子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蔗糖在水中的扩散,湿衣服晾干等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慢。③分子间有间隔。物质的三态变化就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⑤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考点2.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①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原子是不停地运动的,且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运动得快,温度低时运动得慢。③原子间也有间隔。④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和联系(见表3-9-1)。
表3-9-1
|
分 子 |
原 子 |
概念 |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相似点 |
质量与体积都很小;在不停地运动;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
|
不同点 |
化学反应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
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
互相联系 |
分子由原子构成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
考点7.硬水和软水(渗透新课标理念考点)
(1)硬水:水壶长时间烧水后,内壁形成一层水垢,这是因为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这样的水叫硬水。(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3)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肥皂水加到软水中产生较多的泡沫,加到硬水中产生的泡沫很少,且有较多的浮渣。(4)使用硬水给生活带来的麻烦:①洗衣服时,不但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服,长时间使用硬水洗衣会使衣服变硬。②锅炉用硬水形成锅垢,浪费燃料,使锅炉局部过热,引起变形,甚至引起爆炸。(5)硬水软化的方法:硬水分暂时硬水和永久硬水。暂时硬水主要含有的钙、镁化合物为Ca(HCO3)2和Mg(HCO3)2,通过加热烧开即可使其软化,而永久硬水主要含有CaCl2、MgCl2等钙、镁化合物,不易软化,需进行更高一级的操作才可软化。
第9讲 分子和原子
考点5.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拓展考点)
(1)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2)氢气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安静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而不纯的氢气(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体积总量的4.0%~74.2%)遇明火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必须要验纯。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管口,使管口始终向下,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证明已纯。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再检验时,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再收集氢气检验。②还原性: 实验装置特点: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b.导管伸到试管底部(尽快全部排出空气,使H2与CUO充分接触);c.试管口不加橡皮塞(便于试管中气体导出,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实验操作步骤:实验开始时,先通入经过验纯的氢气,然后加热(否则易发生爆炸)。实验结束时应先撤酒精灯,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为止(否则会使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铜)。可简记为:先通氢,后点灯;先撤灯,后停氢。实验现象: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试管口出现小水滴。
(3)氢气的用途。①充灌探空气球;②冶炼金属;③作高能燃烧;④作化工原料。
考点6.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学科内综合考点)
所用药品为H2、CuO和无水硫酸铜或CaCl2,反应原理是让H2与CuO反应,生成的水被吸收装置吸收,通过盛CuO的玻璃管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再通过吸收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求出生成H2O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再通过计算确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考点1.单质与化合物
(1)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及联系(见表3-8-1):
表3-8-1
|
单 质 |
化 合 物 |
概念 |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举例 |
氢气(H2)、氧气(O2)、铝(Al) |
水(H2O)、二氧化碳(CO2) |
区别 |
同种元素组成 |
不同种元素组成 |
联系 |
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合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 |
(2)物质的分类:
考点2.水的组成、性质及应用
(1)电解水实验。主要装置:水电解器和直流电源。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检验气体;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且罩在火焰上的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证明是氢气。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压强为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100℃,在4℃时密度最大,为1g/cm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水的用途。水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
考点3.水的净化
(1)天然水的净化原理:自然界中的天然水,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常呈浑浊状态。天然水中还含有病菌与病毒和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等。人们常在自来水中加入明矾净水,目的是除去水体中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家用饮水机中用活性炭净水,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水中一些可溶于水的有毒、有气味、有颜色的物质,最后投药消毒,这样净化后的水变澄清但仍然不是纯水。
(2)过滤: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是一个基本操作,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三靠、两低、一贴”,三靠是指: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一端要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两低是: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里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一贴是: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无气泡。
(3)水的净化过程:通常水的净化过程有如下几个步骤:静置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对这几个步骤的分析见表3-8-2:
表3-8-2
过 程 |
作 用 |
静置沉淀 |
能除去水中一些比较大的固体颗粒,对于质量较小的固体颗粒,则静置沉淀的方法就无能为力了 |
过滤 |
净化程度高于沉淀,可以除去已沉淀下来的杂质,还可以除去质量较小但体积较大的固体颗粒,对一些能溶于水的杂质不能除去 |
吸附 |
相对于过滤而言,吸附净化水的程度要高些,它不仅能除去水中漂浮的固体杂质,还可以除去溶解在水中的一些物质,如有颜色和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但它也不能除去一些能溶于水的离子杂质。 |
蒸馏 |
是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净化水的过程,不仅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也可以除去水中的一些颜色与气味,还能降低水的硬度,通过蒸馏出来的水基本上是纯净的水,但成本较高,只能适用于少数比较特殊的地方,如医疗上的蒸馏水等。 |
考点4.水资源状况及水的污染与防治
(1)水资源状况: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人类可以使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1%,淡水资源很少,而且分布也不均匀。
(2)水的污染与防治。水污染的原因:①工业生产中的“三废”一废渣、废气、废水的任意排放;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防治办法: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上的“三废”经过综合利用和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3)污染水的危害:由于受到污染的水一般有毒、有害;水体中有病毒、病菌;水体含氧少;含有丰富的有机物等,所以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爱护水资源:为了人类生存,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要爱护水资源,消除水污染,做好防治水污染的工作,节约用水。
考点4.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方法的探究(探究性考点)
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减沙自备能源的消耗,二是操作简便易行,三是要减少污染和有毒物质的排放。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8讲 水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