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均表示时间短。A项,古义:两个词,可译为直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B项,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C项,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答案:D
6.下列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抱无涯之戚(忧伤)也 ②汝之纯明而不克(克服)蒙其泽乎 ③又可冀(希望)其成立邪 ④保卒(死)余年 ⑤本图宦达,不矜(怜惜)名节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②⑤
解析:②克:能够。④卒:终了,过完。⑤矜:自夸。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都) B.夙婴疾病 (绕)
C.汝之子始十岁 (才)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用)
解析:适:享有。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分别为“留居”、“停下”之意。A.均为“尚且”之意;B.均为“确实、实在”之意;D.均为“往,到”之意。
答案:C
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忍受) ②幽邃浅狭,蛟龙不屑 (认为值得) ③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④击空明兮溯流光 (顺流而下)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加速) ⑥倚歌而和之 (同声相应,唱和)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解析:②应解释为“因轻视而不愿做”;④应解释为“逆流而上”;⑤应解释为“招致”。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夙遭闵凶
C.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敛不凭其棺
D.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 零丁孤苦
解析:“悖”不是通假字,“零丁”通“伶仃”。A项中“羞”通“馐”,“属”通“嘱”;B项中“冯”通“凭”,“闵”通“悯”;C项中“世”通“逝”,“敛”通“殓”。
答案:D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终鲜兄弟 ( )
(2)门衰祚薄 ( )
(3)期功强近之亲 ( )
(4)而刘夙婴疾病 ( )
(5)沐浴清化 ( )
(6)除臣洗马 ( )
(7)猥以微贱 ( )
(8)责臣逋慢 ( )
(9)则刘病日笃 ( )
(10)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
(11)宠命优渥 ( )
(12)乃能衔哀致诚 ( )
(13)及长,不省所怙 ( )
(14)请归取其孥 ( )
(15)明年,丞相薨 ( )
(16)比得软脚病 ( )
(17)葬汝于先人之兆 ( )
(18)窆不临其穴 ( )
(19)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 )
(20)呜呼哀哉!尚飨! ( )
(21)士之居者,犹龂龂然 ( )
(22)遂负土累石 ( )
(23)峻急多坻石 ( )
(24)而适类于予 ( )
(25)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26)泣孤舟之嫠妇 ( )
(27)苏子愀然 ( )
(28)酾酒临江 ( )
(29)举匏樽以相属 ( )
(30)抟扶摇而上者 ( )
(31)置杯焉则胶 ( )
(32)则风斯在下矣 ( )
(33)而后乃今培风 ( )
(34)莫之夭阏者 ( )
(35)决(xuè)起而飞 ( )
(36)枪榆枋而止 ( )
(37)控于地而已矣 ( )
(38)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 )
(39)知效一官 ( )
(40)未数数然也 ( )
(41)泠然善也 ( )
(42)控蛮荆而引瓯越 ( )
(43)宇文新州之懿范 ( )
(44)胜友如云 ( )
(45)彩彻区明 ( )
(46)命途多舛 ( )
(47)北海虽赊 ( )
(48)谁悲失路之人 ( )
(49)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 )
(50)中绘殿阁,类兰若 ( )
(5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 )
(52)闻妻言,虽被冰雪 ( )
(53)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 )
(54)嘱学使俾入邑庠 ( )
(55)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 )
(56)巾袖无光,凝听翔立 ( )
(57)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 )
(58)始见台阁相向 ( )
(59)少选当毕 ( )
(60)不能鉴听,坐贻聋瞽 ( )
(61)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 ( )
答案:(1)没有 (2)福分 (3)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4)早;缠绕 (5)清明的教化 (6)太子侍从官 (7)我,自谦 (8)逃脱 (9)病重 (10)俯伏思量
(11)优厚 (12)含,怀着;诚意 (13)依靠 (14)妻子儿女,家眷 (15)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16)近来 (17)祖先的坟墓 (18) 葬时下棺入穴 (19)希望 (20)希望死者的灵魂享用祭品 (21)争辩(的样子) (22)堆积 (23)水中高起的石头 (24)相似 (25)飘浮 (26)寡妇
(27)容色改变的样子 (28)斟酒 (29)葫芦做的酒器;劝 (30)环旋着往上飞 (31)粘,着地 (32)就 (33)凭 (34)阻塞 (35)快速的样子 (36)触碰 (37)投、落下 (38)独 (39)胜任 (40)拼命追求状 (41)轻快的样子 (42)控制;连接 (43)美好的风范 (44)才华出众的友人 (45)日光;天空 (46)乖违,不顺 (47)远 (48)不得志 (49)依附 (50)像;寺庙 (51)止 (52)遭受 (53)咬;脖子 (54)使 (55)奔跑 (56)止 (57)管束 (58)对着 (59)不多时 (60)因;致使 (61)辞官,卸职
7.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9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0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核心提示:①本知识点是与认识论、辩证法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交叉的。②本知识主要用于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四 几个怎么样
1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承认、尊重自然物本身的客观性、属性及其规律,是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和自然规律
③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生态价值观
④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故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不仅要看到有利后果也要看到不利后果,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要看到长期后果,不仅要看到局部后果也要看到整体后果
⑤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看到人类可以开发利用自然,又要看到过度的开发利用又会加剧人地关系
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自然
.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和谐发展。
⑧正确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以更好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2如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3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③要从联系的、变化发展的、具体的、全面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与历史的统一。
④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⑤端正利益出发点,要从群众的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⑥坚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主观主义。
4 如何按规律办事?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②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一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和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第二 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发展的规律办事
第三 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提高对规律的认识
③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例17(1999全国,38) 材料一: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 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 500余千米。据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 200 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 1∶10。
材料二: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三: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注:学生若答出以下观点,可酌情加分。
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和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措施,就说明了这一点。
5 如何实事求是?
①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
③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例题18.(2004全国文综Ⅱ,39(7))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的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时段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此外,电力建设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等到缺电,才开始建电源点,就来不及了。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
答案: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首先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6怎样做到解放思想?
a.坚持正确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d.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7如何与时俱进?
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⑵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要随实践发展而发展
⑷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规律
8 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③积极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9 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 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⑴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⑵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突出地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否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从来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
2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实现:
⑴含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现条件: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其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 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④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⑴含义:
实事求是是:
解放思想是: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⑵哲学依据:
A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而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即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意识,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法观点),规律是客观的(唯物论观点),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
D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⑶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共同构成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a.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的障碍,做到与时俱进。
b.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站在时代的前列,才会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才会有思想的真正解放。
C .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⑷怎么样实事求是?
①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
③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⑸怎样做到解放思想?
a.坚持正确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d.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⑹如何与时俱进?
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⑵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要随实践发展而发展
⑷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规律
例题17 材料三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四: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①从材料1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4分)
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4分)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分)
例题18:(2006年全国38)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①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1分),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1分)。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1分)。(3分)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1分)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1分)和环境保护(1分)的规律。(3分)
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1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2分)(或: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利用规律(2分))。(3分)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分),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1分),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1分)这一目标。(3分)
三 哲学观点总结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①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②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的存在于发展是客观的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⑴、概念解释: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原理表述:①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②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⑶、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5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差别性
6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①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②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为什么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要符合客观,就应当做到。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所谓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即坚持从客观具体实际出发,这是坚持唯物论)
(3)所谓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变化了的实际)。即坚持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这是坚持辩证法)
(4)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主观和客观相脱离.是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例题14 2008年四川延考区卷第38题)材料一 表1 2007年1~12月36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成交价格变动情况
月 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成交价格(元/m2) |
5029 |
4988 |
5163 |
5254 |
5381 |
5537 |
各月环比增幅(%) |
0.01 |
-0.62 |
3.3 |
1.76 |
2.42 |
2.9 |
月 份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成交价格(元/m2) |
5609 |
5693 |
5790 |
5900 |
5959 |
5977 |
各月环比增幅(%) |
1.3 |
1.5 |
1.7 |
1.9 |
1.0 |
0.3 |
注:环比增幅=(本月价格-上月价格)÷上月价格×100%
表2 2007年中国住房贷款基准利率变化表
日 期 |
3月18日前 |
3月18日 |
5月19日 |
7月21日 |
8月22日 |
9月15日 |
商业贷款 利率(%) |
6.84 |
7.11 |
7.20 |
7.38 |
7.56 |
7.83 |
优惠利率 (%) |
5.81 |
6.04 |
6.12 |
6.27 |
6.43 |
6.66 |
公积金利率 (%) |
4.59 |
4.77 |
4.86 |
4.95 |
5.04 |
5.22 |
注:以上利率均指5年期以上住房贷款利率。
材料二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9月27日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比
例不得低于40%(此前为30%),利率不得低于央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联系材料,分析国家采取抑制房价的措施是如何体现从实际出发的。
[答案] 材料表明,我国房价持续上涨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重要因素,国家从这一实际出发采取了抑制房价的措施。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国家抑制房价主要采取的是经济手段。从实际出发,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抑制房价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
例题15 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均为4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结合材料五,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9
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农业税收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3分)
②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农业税收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出发确定的。(3分)
③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3分)
例题16 (1997全国,38) 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案:(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
(2)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