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14358  414366  414372  414376  414382  414384  414388  414394  414396  414402  414408  414412  414414  414418  414424  414426  414432  414436  414438  414442  414444  414448  414450  414452  414453  414454  414456  414457  414458  414460  414462  414466  414468  414472  414474  414478  414484  414486  414492  414496  414498  414502  414508  414514  414516  414522  414526  414528  414534  414538  414544  414552  447090 

8、以:⑴以啮人:假设连词:如果⑵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⑶不以疾也: 如⑷可以为师矣:凭借⑸可以一战:凭借(6)何以谓之“文”也:凭⑺不以臣卑鄙:因为⑻以其境过清:因为⑼以中又足乐者:因为⑽不以物喜:因为⑾属予作文以记之:来⑿无从致书以观:来⒀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来⒁以光先帝遗德:来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⒃以彰其咎:来⒄以咨诹善道:来⒅以塞忠谏之路:以致⒆以伤先帝之明:以致⒇必以分人:把(2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22)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23)以手拂之:用(24)以衾拥覆:用(25)醒能述以文者:用(26)以乡人子谒余:用(27)必以情:根据(28)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根据(29)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用来(30)计日以还:相当于“而”,不译(31)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可译作“地”(32)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试题详情

7、于: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⑵皆以美于徐公:比⑶降大任于是人也:给⑷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对⑸临于泉上者:在(6)生于忧患:在⑺苟全性命于乱世:在⑻奉命于危难之间:在⑼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⑽还于旧都:到⑾皆朝于齐:到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⒀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⒁发于畎亩之中(举于士):从⒂有求于我也:对

试题详情

6、盖:⑴盖竹柏影也:原来是⑵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⑶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⑷盖追先帝之殊遇:副词,推测原因⑸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原来是

试题详情

5、为:⑴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⑵为宫室之美:为了⑶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⑷一一为具言所闻:给⑸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6)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⑺又为活板:发明⑻为宫室器皿:雕刻⑼以后典籍皆为板本:是⑽若是佣耕:是⑾则极为神速:算是⑿未为简易:算是

试题详情

4、虽⑴虽乘奔御风:即使⑵虽人有百口:即使⑶故虽有名马:即使⑷⑸虽有千里之能:虽然(6)故余虽愚:虽然⑺虽不能察:虽然

试题详情

3、则: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⑶问之,则曰:却⑷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却⑸则素湍绿潭:表轻微的转折。(6)则吾斯役之不幸: 转折连词,然而,可是⑺然则:那么⑻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⑼有仙则名:就

试题详情

2、乎:⑴吾尝疑乎是:介词,对于⑵颓然乎其间:介词,在⑶叫嚣乎东西:介词,在⑷若毒之乎:语气助词,吗

试题详情

1、焉:⑴必有我师焉:于之,在里面⑵惧有伏焉:于之,在那里⑶不复出焉:于之,从这里⑷争奔走焉:指捕蛇这个差事,有语气词兼代词的作用⑸时而献焉:代指蛇(6)观人风者得焉:代这篇文章⑺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助词,啊⑻有子存焉:语气助词⑼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试题详情

4.解题途径:

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

[例13]重G的光滑小球静止在固定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若挡板逆时针缓慢转到水平位置,在该过程中,斜面和挡板对小球的弹力的大小F1F2各如何变化?

解:由于挡板是缓慢转动的,可以认为每个时刻小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所受合力为零。应用三角形定则,GF1F2三个矢量应组成封闭三角形,其中G的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F1的方向不变;F2的起点在G的终点处,而终点必须在F1所在的直线上,由作图可知,挡板逆时针转动90°过程,F2矢量也逆时针转动90°,因此F1逐渐变小,F2先变小后变大。(当F2F1,即挡板与斜面垂直时,F2最小)

[例14]重G的均匀绳两端悬于水平天花板上的AB两点。静止时绳两端的切线方向与天花板成α角。求绳的A端所受拉力F1和绳中点C处的张力F2

解:以AC段绳为研究对象,根据判定定理,虽然AC所受的三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点(如图中的ACP点),但它们必为共点力。设它们延长线的交点为O,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可得:

[例15]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 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A.FN不变,f变大        B.FN不变,f变小

C.FN变大,f变大         D.FN变大,f变小

解:以两环和细绳整体为对象求FN,可知竖直方向上始终二力平衡,FN=2mg不变;以Q环为对象,在重力、细绳拉力FOB压力N作用下平衡,设细绳和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则P环向左移的过程中α将减小,N=mgtanα也将减小。再以整体为对象,水平方向只有OBQ的压力NOA P环的摩擦力f作用,因此f=N也减小。答案选B。

[例16]A的质量是m,A、B始终相对静止,共同沿水平面向右运动。当a1=0和a2=0.75g时,B对A的作用力FB各多大?

解:一定要审清题:B对A的作用力FB是B对A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而A所受重力G=mg和FB的合力是F=ma

当a1=0时,G与 FB二力平衡,所以FB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上。

当a2=0.75g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先画出重力(大小和方向),再画出A所受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FB。由已知可得FB的大小FB=1.25mg,方向与竖直方向成370角斜向右上方。

[例17] 如图所示,两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和m。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A静止于水平地面上,不计定滑轮与各个接触物体之间的摩擦。物体A对轻绳的作用力的大小和地面对物体A的作用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本题的关键词语有:“静止”、“轻绳”、“不计……摩擦”。

对B进行受力分析: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的向上轻绳对物体B的拉力。

对A进行受力分析: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轻绳对物体A的拉力和竖直向上的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其中轻绳对物体A和轻绳对物体B的拉力是相等的。

根据物体A和物体B都处于静止状态可知,轻绳对物体B的拉力等于物体B的重力;轻绳对物体B的拉力等于物体B对轻绳的拉力(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轻绳对物体A的作用力等于轻绳中的张力,即等于物体B的重力。

对于物体A,根据平衡知识可知,物体A受到的重力等于轻绳对物体A的拉力与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的和。又轻绳对物体A的拉力等于物体B的重力,所以,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等于物体A的重力减去轻绳对物体A的拉力,即等于物体A的重力减去物体B的重力。

[续问](1)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2)物体B对轻绳的拉力(等于物体B的重力);(3)另一段轻绳对天花板的拉力(等于两倍物体B的重力)。

[变形]连接物体A的轻绳与竖直线之间有一夹角θ,整个装置仍处于静止状态。

这时轻绳中的拉力仍等于物体B的重力,物体A将受到地面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作用,大小等于物体B的重力乘以θ角的正弦;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等于物体A受到的重力减去物体B的重力与θ角的余弦的积。地面对物体A的作用力自己可以推导;若定滑轮的质量不计,还可以求另一段轻绳对天花板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方向与竖直线的夹角为θ/2;大小为2mgcos(θ/2)}。

[例18]重力为G的物体A受到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外力F后,静止在竖直墙面上,如图所示,试求墙对物体A的静摩擦力。

分析与解答:

这是物体静力平衡问题。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外力F,墙对A水平向右的支持力N,以及还可能有静摩擦力f。这里对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是极其重要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它们之间就有静摩擦力;物体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它们之间就没有静摩擦力。那么有无静摩擦力的鉴别,关键是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若不会相对运动,物体将不受静摩擦力,若有相对运动就有静摩擦力。

(注意:这种假设的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是常用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当 Fcosα=G时,物体A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已经平衡,故静摩擦力为零;

当 Fcosα<G时,物体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f的方向向上,大小为G-F·cosα;

当 Fcosα>G时,物体有向上滑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f的方向向下,大小为 Fcosα-G。

注意:墙对物体的支持力为N,N=F·sinα,但不能用f=μN来计算静摩擦力。f=μN只适用于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在高中学习的范围,我们认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例19]如图示,大小为20N、30N和40N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一点上,夹角互为120°,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分析与解答: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共点力合成应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

方法一:设F1=20N,F2=30N,F3=40N,可用代数法(公式法)求解。先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再将F12与F3合成求出大小和方向,此法计算准确误差小但过于繁杂。

方法二:利用作图法求解,没有繁杂的计算,但作图误差不可避免,大小和方向都会产生误差。

方法三:可用分解后再合成,化复杂为简单,选取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将F2、F1沿坐标轴方向分解[分解的矢量越少越好,这就是选取坐标系的原则]:

ΣFx=F1x+F2x+F3x=-F1cos30°+F2cos30°+0=-20×+30×=5N

ΣFy=F1y+F2y+F3y=-F1sin30°+F2sin30°-F3=20×+30×-40=-15N

∑F===10N

tanθ===,即θ=-600

F与x轴正方向夹角为600,如图所示。

方法四:利用已知的结论进行解题往往更简捷,特别是在填空、选择题中发挥明显的优势。

三个大小相等互为120°角的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这一点很容易证明,如果我们把F2、F3中的20N与F1进行合成,合力便为零,此题就简化为一个10N和一个20N的两个力夹角为120°的合成问题,这时不管是用计算法还是作图法都会觉得很方便且容易得多。

方法五:若仍用方法四中的思路,而是每个力中取30N,F3则再将加上-10N,F1再加10N即可,这样此题就简化成两个夹角为60°、大小均为10N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即可解决,不必经分解后再合成的迂回步骤。可见一题多解是训练思维的好方法,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措施。

 [例20]如图所示,一块木块被两块木板夹在中间静止不动,在两侧对两木板所加水平方向力的大小均为N,木块的质量为m。

(1)木块与木板间的静摩擦力是多少?

(2)若木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系数为μ,欲将木块向下或向上抽出,则所需的外力F各多大?

分析与解答:

(1)由于木块处于平衡状态,且木块两侧均分别与木板接触,所以木块两侧均受向上的静摩擦力,其大小的总和与重力相等,如图所示,即2f=mg,所以木块与木板间的静摩擦力为f=mg/2。

(2)若对木块施加一向下的外力F,木块仍处于平衡状态,则木块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仍向上,且随着外力F的增大而增大,如图所示。当静摩擦力增大到最大静摩擦力时,本块开始相对于木板滑动,这时可将木块从木板中抽出,有:F+mg=2fmax,其中fmax为最大静摩擦力,且fmax=μN,所以F=2μN-mg。

(3)当对木块加一向上的力F时,开始木块所受静摩擦力方向向上,且随F的增加而减小。当F增大到一定值时,恰好使木块的静摩擦力为零。这时若F继续增加,则木块受的静摩擦力向下,且随F的增大而增大,当F增大到一定程度,木块的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这时,木块将被向上抽出,如图所示。有:F=mg+2fmax,其中fmax为最大静摩擦力,且fmax=μN,所以F=mg+2μN。

所以欲将木块向下抽出,至少需加2μN-mg的外力,欲将木块向上抽出,至少需加2μN+mg的外力。

[例21]用绳将球A挂在光滑竖直墙上,如图所示。(1)现施加外力将球A绕球心顺时针转过一个小角度,外力撤去后,球的运动情况如何?(2)墙面光滑,绳子变短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

分析与解答:

(1)因为墙是光滑的,绳子的作用力一定过球心。取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如图所示。N为墙对球的力,方向水平向右;重力mg方向竖直向下;绳拉力T沿绳的方向,θ为绳与墙的夹角。因为小球静止,所以N、T、mg的合力为零,即T、N的合力F大小等于mg,方向竖直向上,T=mg/cosθ,N=mgtanθ。

当球A受到外力矩使其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后,重力mg和墙对球的支持力方向不变且均过球心,而绳对球A的作用力T不再过球心,且此力T对球A中心产生一使球A逆时针转动的效果,墙面光滑无摩擦力。所以外力撤去后,球A在力T对球A的作用下使球A绕球心逆时针转动。当球A转动到原平衡位置时,球A具有转动动能而继续转动,转动到一定角度后速度为零,而后球A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再次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球A仍具有转动动能而继续顺时针方向转动,转动为速度为零后又重复上述过程。

(2)研究变量的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被研究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研究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由受力图可知:

T=mg/cosθ      ①

N=mgtanθ      ②

墙面光滑,当绳子变短时,θ角增大,式①中cosθ将变小,但其在分母上故整个分式变大,即T增大;式②中tanθ随θ变大而增大,故N也增大。

此题也可用图解法求解,因为T、N的合力F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上,N的方向也已知总是垂直于墙(这些都是不变的量)。即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方向求另一个分力。根据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由图可知,当θ增大时,N变为N′,T变为T′,都将增大。

试题详情

3.三力汇交原理: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则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