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主要“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雨定型”
步骤 |
依据 |
因素变化 |
结论 |
判定半球(定位) |
气温 |
6、7、8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 |
北半球 |
12、1、2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 |
南半球 |
||
判定所属温度带(定带) |
最低月气温与最高月气温 |
最冷月气温15℃ |
热带气候 |
最冷月 0-15℃ |
最热月均温大于25℃ |
亚热带气候 |
|
最热月均温10-20℃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
最冷月 0℃以下 |
最热月均温20℃以上 |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 |
|
最热月均温10-20℃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
最热月均温0-10℃ |
苔原气候 |
寒带(极地) |
|
最热月均温0℃以下 |
冰原气候 |
||
确定气候类型(定型) |
降水季节分配 |
年雨型 |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
少雨型 |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
||
夏雨型 |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 |
||
冬雨型 |
地中海气候 |
6.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要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去分析特征。例:气温在以上可以称“高温”,之间称“温暖”;以上、以下可称“温和、凉爽或低温”;以下称“寒冷”;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可称“严寒”等。见表中气候的类型、特征、成因和规律。
|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气候特征 |
数值特征(气温、降水) |
成 因 |
热 带 |
热带雨林气候 |
南北纬10°之间 |
终年高温多雨 |
最冷月均温15℃以上;年均温26℃左右; 年降雨量 mm以上 |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热带草原气候 |
南北纬 10°-20°之间 |
终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750-1000mm |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
|
热带季风气候 |
北纬10°-25° 大陆东岸 |
终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 |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1500-2000mm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热带沙漠气候 |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和西岸 |
终年高温少雨 |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200mm以下 |
副高和信风交替控制 |
|
温 带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
最冷月均温0℃以上 年降水量>1000mm |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
地中海气候 |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最冷月均温0℃以上 年降水量300-1000mm |
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 |
|
温带季风气候 |
北纬35°-55° 大陆东岸 |
冬寒冷干燥 夏高温多雨 |
最冷月均温0℃以下
年降水量500-600mm |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
|
温带海洋气候 |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凉爽湿润 |
最冷月均温0℃以上, 最热月均温20℃以下, 年降水量700-1000mm |
全年受西风影响 |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南北纬40°-60° 大陆内部 |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 |
最冷月均温0℃以下 年降水量400mm以下 |
大陆气团控制 |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
北纬50°-70° 间的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 |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少,集中夏季 |
最热月均温10 ℃左右, 年降水量300-600mm |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 |
|
寒带 |
苔原气候 |
北冰洋沿岸 |
全年严寒 |
最热月均温5℃以下 |
极地气团控制 |
冰原气候 |
南极洲和 格陵兰岛 |
全年酷寒 |
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 |
||
高山高原气候 |
高大的山地和 高原地区 |
垂直差异显著 |
气温 -0.6℃/100m |
气温随高度变化;山地降水多集中在迎风坡 |
5.气候成因分析:
形成因子 |
作用机制 |
影响结果 |
||||
太阳辐射 |
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分布不均 |
纬度分布 |
随纬度升高而减少,形成不同热量带 |
季节变化 |
冬夏季节太阳高度、昼长产生热量的差异 |
|
大气环流 |
调节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
上升气流 |
易形成降水,多阴雨天气 |
下沉气流 |
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
|
下垫面 |
海陆 |
热力性质不同,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
大陆性 |
温差大,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
海洋性 |
温差小,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
洋流 |
影响沿岸大气的热量水分 |
暖流 |
为沿岸增温增湿 |
寒流 |
对沿岸降温减湿 |
|
地形 |
海拔、地形起伏和坡向等 |
如迎风坡 |
湿润的上升气流带来降水 |
如背风坡 |
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天气 |
|
其它 |
岩石、植被、水面、冰雪等 |
如绿洲 |
温差较小,湿度较大等 |
如荒漠 |
温差较大,空气干燥等 |
|
人类活动 |
排放废热,影响下垫面,改变大气成分等 |
积极影响 |
植树造林、兴修水库等,改善局部小气候 |
消极影响 |
破坏植被,排放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等 |
4.气压、锋面与天气:
(1)锋面系统
锋面类型 |
气团移动方向 |
暖气团上升原因 |
天气特征 |
|||
过境前 (锋前) |
过境时 (锋面) |
降水 部位 |
过境后 (锋后) |
|||
暖锋 |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
暖气团主动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
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 |
多发生连续性降水 |
锋前 |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
冷锋 |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
暖气团被迫上升 |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好 |
常出现阴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
锋后及锋线附近 |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
(2)气旋与反气旋系统
气流而言 |
气压而言 |
气流方向 |
东部风向 |
西部风向 |
中心天气 |
气旋 |
低压中心 |
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
北半球偏南风,南半球偏北风 |
北半球偏北风,南半球偏南风 |
气流上升,云层增厚,常出现阴雨天气 |
反气旋 |
高压中心 |
气流从中心向四周下沉辐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
北半球偏北风,南半球偏南风 |
北半球偏南风,南半球偏北风 |
气流下沉,云量少,夏季易出现炎热干燥天气,冬季易出现寒冷干燥天气 |
(3)锋面系统的判断运用
图型 |
天气侧视图 |
锋符平面图 |
等压线图 |
|
判断冷气团与暖气团 |
锋面以上为暖气团 锋面以下为冷气团 |
|
|
先画风向,从较高纬吹来的风为冷气团(北半球偏北风为冷气团,南半球偏南风为冷气团) |
判断冷锋与暖锋 |
冷气团一侧形成小环流的为暖锋 |
直接根据符号判断 |
气旋与锋面常伴随发生 冷气团主动移来的为冷锋;暖气团主动移来的为暖锋; |
|
判断雨区位置 |
降水多在冷气团一侧 |
|||
判断气压高低 |
冷气团一侧,气压较高;暖气团一侧,气压较低 |
|||
(4)气旋和反气旋气流方向的判断
左右手定则:北半球用右手,先将右手握拳。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则拇指朝上,四指指向就是气流方向;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则拇指朝下,四指指向就是气流方向。南半球用左手,方法亦然。见示意图:
(5)我国典型天气现象:
典型天气 |
时间 |
地区 |
成因 |
天气特征 |
春旱 |
春季 |
华北 |
春季鱼带在南方,华北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蒸发旺盛 |
干旱少雨 |
沙尘暴 |
春季 |
我国北方 |
快行冷锋 |
|
梅雨 |
夏初 |
江淮流域 |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
阴雨连绵 |
伏旱 |
盛夏 |
长江中下游 |
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或夏威夷高压) |
炎热干燥 |
台风 |
夏秋 |
东南沿海 |
强热带气旋 |
狂风暴雨 |
寒潮 |
冬季 |
全国大部分 |
快行冷锋 |
大幅降温 |
昆明四季如春 |
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昆明位于暖气团一侧,冬季温和;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冬季阴冷;夏季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上,海拔高,气温较凉爽。 |
(6)副高脊线位置的季节变化(三进二退)与我国东部雨带的关系。
时间 |
副高脊线位置 |
雨带位置及天气 |
冬季 |
副高偏东、偏南,脊线位于15°N附近 |
雨带在南海、南亚一带 |
春季 |
脊线缓慢移至20°N附近 |
雨带中心在南岭,华南雨季开始 |
6月上旬 |
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N附近 |
雨带移至江淮流域,这里梅雨开始 |
7月上中旬 |
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至30°N附近 |
江淮梅雨结束,出现伏旱天气,雨带中心移至黄淮流域 |
7月底8月初 |
脊线第三次北跳稳定在35°N |
华北、东北雨季开始,并持续到8月底 |
9月上旬 |
脊线开始第一次南撤至25°N附近 |
华西和长江下游出现秋风秋雨,华中出现秋高气爽天气 |
10月上旬 |
第二次南撤至20°N以南 |
全国雨季随之基本结束 |
如果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则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1)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2)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干旱。
3.降水的形成与时空分布:
(1)水汽的凝结与降水的形成:
①雾:大气中水汽的凝结,一要空气达到饱和,二要有吸湿性凝结核存在,当近地气层空气中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凝结成水滴、冰晶飘浮在空中,形成乳白状,使人的视远能力不到1000km的现象,称雾。雾对生产一方面有利:“高山云雾出浓茶,生姜长在瓜棚下”另一方面有弊:湿度大,病虫害易发生发展,减弱植物光合作用,影响交通等。
②降水的形成条件:水汽遇冷凝结(上升气流或水平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来自海洋的气流,水汽足够多;凝结核较多,促使水汽凝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不能顶托。
③人工降雨:根据自然界中的降水条件,人为地通过高炮或飞机作业,向云层中喷洒碘化银等,补充降水的条件,达到降低温度、增加凝结核等,促使降水的形成。
(2)降水的类型:
|
对流雨 |
地形雨 |
锋面雨 |
台风雨 |
成因 |
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 |
空气受地形阻挡而上升 |
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 |
热带、副热带洋面上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
典型地区 |
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雷阵雨 |
山地迎风坡 |
中纬地区;我国夏季东部地区的降水 |
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 |
(3)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世界降水量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从纬度分布看,全球可分为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和副热带少雨带、极地少雨带。
表2-10 世界降水量分布
雨带名称 |
年降水量 |
气压带或风带位置 |
大气环流状况 |
降水类型 |
赤道多雨带 |
2000mm左右 |
赤道低气压带 |
以上升气流为主 |
多对流雨 |
副热带少雨带 |
500mm以下 |
副热带高气压带 |
下沉气流为主 |
大陆中西部降水少,大陆东岸受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多 |
温带多雨带 |
500~1000mm |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
锋面、气旋活动 频繁 |
多锋面雨,气旋雨,大陆东岸夏季风影响 |
极地少雨带 |
300mm以下 |
极地高气压带 |
下沉气流 |
降水少 |
(4)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注意把握800mm等降水量线大体经过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大体经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成因:夏季风的影响。结合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考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季节分布: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主要原因: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时间短。
年际变化: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与夏季风强弱有关,北方降水年际变化比南方更大。
2.大气运动与气压时空分布:
(1)热力环流图解:如右图所示,ABCD四点气压高低排序为:BACD;气温
高低排序为ABCD;近地面A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B形成高压,等压面上
凸;而高空C 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D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
(2)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受力分析 |
力的方向 |
风向作图 |
作用 |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动力) |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
垂直于等压线 |
既决定风力大小,又影响风的方向 |
地转偏向力 |
垂直于风向,北右南左 |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的大小,赤道附近不存在 |
摩擦力 |
与风向相反 |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
既减小风速,又影响风向,高空可以忽略 |
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北半球往右偏(背风而立,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南半球往左偏(背风而立,左侧为高压,右侧为低压)。且摩擦力越小,风向偏转角度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就越小。当摩擦力为零时,风向偏转成与等压线一致。可以运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北半球用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拇指指向为风的偏向,如右图4所示,据此判断图中位于南半球,且受到的摩擦力最小的是D。
风向表示方法:风向标--箭头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频图--坐标值表示风频率大小,方向表示风向;天气图上的风杆--画有风尾的一方,指示风向。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级。
风力判断:依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该力越大,风力越大。运用在同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不同图幅中,计算水平气压梯度=两点气压差/(两点图上距离÷比例尺)
(3)全球性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①低纬环流:
赤道上升气流→高空高压→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30°N上空成西风→积聚下沉→近地面高压(副高)→水平流向赤道(东北信风)→在赤道与南半球水平气流辐合上升。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30°N上空下沉→近地面副高→向北流偏转成西风→60°N与极地东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向南偏转成西风→30°N上空下沉→中纬环流
极地上空下沉→极地冷高压→水平偏转成极地东风→60°N与中纬西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水平向北运动偏转成西风→极地上空下沉→高纬环流
③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
风带风向 |
气压带 |
属性(影响气候) |
|||
北半球 |
南半球 |
成因 |
特征 |
气流 |
||
极地高气压带(2个) |
|
|
热力原因 |
冷高压 |
下沉 |
冷干 |
极地东风带(2个) |
东北风 |
东南风 |
|
|
|
冷干 |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
|
|
动力原因 |
冷低压 |
上升 |
温湿 |
中纬西风带(2个) |
西南风 |
西北风 |
|
|
|
温湿 |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
|
|
动力原因 |
热高压 |
下沉 |
干热 |
低纬信风带(2个) |
东北风 |
东南风 |
|
|
|
干热 |
赤道低气压带(1个) |
|
|
热力原因 |
热低压 |
上升 |
湿热 |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进而造成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的气候状况。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存在,使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并不成完整的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大,尤其是40°S以南,下垫面性质单一,基本呈带状;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被割裂成块状 ,具体表现为:
|
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
亚洲大陆上形成 |
太平洋上形成 |
大西洋上形成 |
夏季(7月) |
副热带高压带被热低压切断
|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
夏威夷高压 |
亚速尔高压 |
冬季(1月) |
副极地低压带被冷高压切断
|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
阿留申低压 |
冰岛低压 |
(5)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东亚由于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所以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而南亚由于冬季受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因此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我国由于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成为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区。
项目 |
成因 |
冬季风 |
夏季风 |
||||
源地 |
风向 |
性质 |
源地 |
风向 |
性质 |
||
东亚季风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西伯利亚、蒙古 |
西北风 |
寒冷干燥 |
副热带太平洋 |
东南风 |
温暖湿润 |
南亚季风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西伯利亚、蒙古 |
东北风 |
低温干燥 |
赤道附近印度洋 |
西南风 |
温暖湿润 |
1.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时空分布: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云层愈厚,反射愈强;散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又称为“温室效应”。
(2)气温的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14h(冬天),夏天最高值出现在15h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天亮前(5-6h)(气温日较差落后土温的原因主要是热量有一个积累过程)。气温日较差要受到以下因子的影响:①纬度,高纬度日较差小,低纬度日较差大;②天气,晴天日较差大,阴雨天日较差小;③云量, 多云日较差小,少云日较差大;④地形,凸地(脊地)日较差小,凹地(谷地)日较差大;⑤海拔高度,高海拔日较差小,低海拔日较差大;⑥下垫面,海洋日较差小,大陆日较差大。 (3)气温的年变化:最热月大陆7月,海洋8月;最冷月大陆1月,海洋2月。年较差要受到以下四个因子影响:①纬度,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②距海远近,近海年较差小,远海年较差大;③海拔高度与地形,高海拔比低海拔年较差小,凸地比凹地年较差小;④云和降水,雨季年较差小,干季年较差大。 (4)气温的非周期变化:春末夏初,我国由暖到热,这时还有冷空气南下,遇到强冷空气,温度下降对正开花的植物不利。秋末冬初由凉转冷,如遇到南海气团北上,有几天温暖甚至爆热的天气,群众所说的“十月小阳春”,这种天气好景不长,意味着暴风雪的来临。气温非周期变化对农业生产不利。
(5)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垂直变化: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在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②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③中国气温时空分布: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因为: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短,获得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南方地区因有层层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影响小。
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因为: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因此,北方获得的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
(6)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有时候,低层空气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形,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凝结物质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22.(1)解:设数列{bn}的公差为d,由题意得,∴bn=3n-2
(2)证明:由bn=3n-2知
Sn=loga(1+1)+loga(1+)+…+loga(1+)
=loga[(1+1)(1+)…(1+ )]
而logabn+1=loga,于是,比较Sn与logabn+1?的大小比较(1+1)(1+)…(1+)与的大小.
取n=1,有(1+1)=
取n=2,有(1+1)(1+
推测:(1+1)(1+)…(1+)> (*)
①当n=1时,已验证(*)式成立.
②假设n=k(k≥1)时(*)式成立,即(1+1)(1+)…(1+)>
则当n=k+1时,
,即当n=k+1时,(*)式成立,由①②知,(*)式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于是,当a>1时,Sn>logabn+1?,当 0<a<1时,Sn<logabn+1?
21.解:(I)
(II)依题意~ 9分…
19.解(Ⅰ)由已知有, 解得b1=1, a1=-13.
从而an =-13+(n-1)·2=2 n-15, bn=1×2 n-1=2 n-1, cn= anbn=(2n-15)2 n-1.
(Ⅱ) ∵Sn= a1b1+ a2b2+…+anbn, ①
qSn= a1b2+ a2b3+…+anbn+1. ②.
①-②得(1-q)Sn= a1b1+d( b2 +b3+…+bn)- anbn+1= a1b1+ d·- anbn+1
=-13+2-(2n-15)2 n=-[(2n-17) 2 n+17],
∴Sn=(2n-17) 2 n+17.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