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革命派与保竽派的论战)
兴起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直接原因是反对袁世凯推行复古尊孔逆流。
1、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致之处(或继续)--反封建;“新”主要是在对封建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
(二)影响深远:为中国由旧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概述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分析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答案:
线索:(1)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在沿海通商口岸设立外商企业(设船坞和工厂)。(2)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3)19世纪六七十代起,在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4)19世纪末(或甲午战争后)大量外资在中国兴办工业,民族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但处境艰难。(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客观创造有利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2)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原因。(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扩大市场)(4)“实业救国”思潮和利润的驱使,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七)作用:
积极--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外资本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客观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军事工业主要用来镇压人民反抗;民用企业主要为了满足军事工业需要;依附洋人;经营管理腐败等。
回答有关洋务运动方面的内容: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如何?(2)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他们进行了哪些重大的活动? (3)洋务运动的开展有何积极作用? (4)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造成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围绕如何解决内忧外问题出现分歧,形成洋务派和顽固派。慈禧暂时支持洋务派。(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容:举办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创办近代海军,培养各种人才(或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3)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起到促进作用。(4)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根本原因:洋务派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变更封建制度。
第三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
(1)外资侵略一方面扼杀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瓦解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客观条件。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2、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创办者:一些地主官僚、商人、地主
(3)早期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主要特点:民族工业受外资和本国封势力压迫--民族资产阶级有反抗、革命性;民族工业对它们有依赖--民族资产阶级有软弱、妥协性。
3、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主要指机器生产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队伍增多);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5、初步发展:
(1)时间:19世纪末(或甲午战争后)
(2)原因A、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创造了条件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重大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6、进一步发展
(1)时间:“一战”期间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客观创造有利条件。B、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扩大市场)D、“实业救国”思潮和利润的驱使,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役资近代工业。
(3)影响: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共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7、无产阶级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最早产生地--外商企业。后随着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的产生也产生了一批无产阶级。
(3)特点:A比资产阶级产生早(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造成)B、身受三重压迫(外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革命性最强。C、来源于破产的农民,便于结成工农联盟。D、集中程度高,便于组织、宣传。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制定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战争,来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问题。--侵华的必然性。
(2)西方列强默放或纵容态度。英想利用日本牵制俄。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3)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蓄意挑起战争。
(4)清腐败,不认真备战,奇希望于各国“调停”。
2、经过:
(1)爆发:丰岛海战。清宣战,但奉行避战自保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
(2)战役:A、平壤战役:左宝贵(回族)牺牲,叶志超逃跑B、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牺牲。C、辽东战役:聂士诚抵抗,日本旅顺大屠杀。D、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履没。
3、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反映帝国主义侵略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李鸿章--伊藤博文)
内容:(1)割台湾、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俄企图侵占东北和朝鲜、德想借机侵华、法履行与俄同盟义务。(2)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内地最深<远>(3)赔款:二亿两。(4)工厂,免收内地税。
最大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化程度。
4、反割台斗争:(略)
第七节 戊戌变法
1、背景:
(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
(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2、康有为思想特点: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动摇顽固派恪守祖训基础、《孔子改制考》--论证变法合理性(寻找历史根据)
3、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抨击顽固派因循守旧,阐述变法道理。
4、维新活动:
(1)1895“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
(2)强学会--第一个维新政治团体。
(3)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施政政纲领
(4)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5、近代史上几次论战
(1)洋务派与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而论战。
(2)19世纪末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
内容:A、要不要维新变法;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焦点;C、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3)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之争)
内容: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作用: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前期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最主要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6、百日维新:
促使光绪帝变法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严重;他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法令内容及意义:(1)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材料)-有利于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2)经济(内容略)-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3)军事(略)(4)文化教育:京师大学堂、废八股(即改革科举)-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戊戌变法变法的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
新政内容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特别要注意的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是康、梁。他们不反君主统治,但反君主专制统治,不主张推翻清王朝,但反对清封建专制统治。
7、失败:
标志: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袁世凯出卖)--囚光绪、废法令(只保留京师大学堂)杀害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不在)。
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妥协(表现为改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寄希望于袁和外国侵略者);客观: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和镇压。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软弱)
8、意义:(1)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要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君主立宪,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是进步的。(2)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变法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3)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大的意义。
简要说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新的经济成份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案: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随之诞生。90年代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不同之处:第一:思想基础不同:太……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人间天国的革命理想;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第二:经济基础不同:太……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戊戌变法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第三:领导阶级不同:太……是农民阶级;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第四:运动的任务不同:太……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平等的理想社会;戊戌变法是改革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国家。第五:运动的作用不同:太……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兴起: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直接原因:洋教活动猖狂
标志:1898年赵三多
口号分析:“扶清灭洋”--反映民族矛盾为最主要矛盾,朴素爱国意识。“扶清”--有利争取官军,但易放松对清警惕。“灭洋”--能动员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说明对帝国主义没有科学认识)
袁世凯在山东对义和团镇压。
2、1900年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高潮;清改镇压为“招抚”:目的--企图控制利用
3、八国联军侵华:
1900,英法德意俄日奥美 廊坊、杨村;天津-聂士诚阵亡(都统衙门)北京-义和团抗击:东交民巷、西什库教堂。(联军司令部)
4、1901《辛丑条约》八国加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内容:(1)赔款(最多)(2)“使馆界”--“国中之国”“太上皇”(3)“拆炮台”、驻兵--武装监督清政府(4)严禁反帝--最能反映清沦为列强工具。(5)外务部--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标志(6)修商约--便于资本输出。
危害: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5、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双半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加深双半社会程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双半社会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以下简称前者)和义和团运动(以下简称后者)的异同点:
答案:
同:(1)背景:列强侵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参加力量和斗争形式:农民阶级;武装斗争(3)斗争规模:声势浩大,发展迅猛(4)历史作用:均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5)失败原因和教训: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镇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胜利。
异:(1)组织领导水平:前者有统一领导、革命纲领、建立政权;而后者没有。(2)斗争目标和性质:前者始终反封建斗争,同时抗击外国侵略者,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运动。后者斗争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是反帝农民爱国运动。(3)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前者领袖主张与外国通商,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后者则笼统排外。
第三章 第二节 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成立条件:
可能性(1)革命思想传播(2)革命团体建立(3)各地革命活动开展
必要性:各革命团体分散起义失败。
2、成立概况:1905年东京 三个团体(兴、华、光)组成 孙中山为总理《民报》机关报
3、同盟会纲领
4、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见前)
5、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刘道一)--第一次大规模起义;秋瑾(浙)徐锡麟(皖);孙中山、黄兴--镇南关;1911孙中山、赵声、黄兴(直接领导)--黄花岗起义(加速革命进程)
起义失败共同原因--未发动人民(反映资产阶级软弱性)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武昌起义发生成功原因:
(1)革命党骨干(2)群众基础(3)文学社、共进会在湖北新军的工作(4)革命党人的主动精神--最主要原因。
2、武昌起义:1911、10、10 熊秉坤、金兆龙 湖北军政府成立(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联合政权)黎元洪为都督--当时革命党人的最大失误
革命政权潜伏失败危机--立宪派、旧官僚控制大部分政权
第四节 中华民国成立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
原因--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实际--扶植袁世凯为新代理人。目的--维护在华利益。“南北和谈”代表:南方--伍廷芳;北方--唐绍仪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 孙中山为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五色旗为国旗。民国纪年(问公元多少年是民国几年时,则用减1911得出。如问1917年为民国几年时,则为1917-1911=6年,反之则为加1911)
性质: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颁布 参议院制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意义:否定君主专制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规定实行内阁制 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根本目的--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原因:
(1)帝国主义的帮助(帝对南京临时政府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2)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
(3)袁世凯权术和阴谋
(4)孙中山妥协退让。
标志: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
5、辛亥革命功绩:
性质: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帝制(或君主专制政体<制度>)(不能说推翻封建制度或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大功绩。
(2)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为资本主义发展客观创造条件。
(4)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6、失败原因: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如纲领不彻底;政党不坚强;没有建立自己的军队;没有发动人民)。
(2)客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袁世凯有实力和耍阴谋。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失败的实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原因。对此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态度和反映如何?你从中有何认识?
答案: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反动统治。
态度(反映)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进行反帝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地主阶级:镇压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自救运动。
认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论是农民、资产阶级,还是地主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
第四章 第一节 袁世凯的统治
1、袁世凯专权:
(1)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2)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1913年):
(1)背景: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
目的:组成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辛亥革命后初期,革命派主要进行议会斗争)-袁刺宋(暴露袁世凯专制独裁,镇压革命的真面目)
(2)概况:领导人: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江西湖口)政党--国民党领导。
(3)失败:主观--国民党力量涣散;客观--北洋军强大。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袁世凯称帝:
开始步伐--镇压二次革命后,强当大总统;
过程: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中华民国约法》(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暴露他想当皇帝野心--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底,改民国为帝国--1916年当皇帝。
4、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5、护国运动(1915-1916年):1915年孙中山《讨袁宣言》,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领导人:孙中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袁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回答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方面的问题:(1)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2)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什么?说它失败,实质指什么?(3)北洋军阀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统治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袁世凯掌握实权,玩弄权术。
(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对内专制独裁、镇压革命;对外出卖主权,投靠列强。
(3)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说明:反对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能改变中国现状,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革命派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第三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客观创造有利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
(2)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扩大市场)
(4)“实业救国”思潮和利润的驱使,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
2、概况:
(1)时间:一战期间
(2)发展最快纺织业和面粉业--均属于轻工业方面
(3)当时并存思潮: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
(4)代表:张謇、周学熙(“南张北周”)、荣宗敬、荣德生
(5)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A、轻工业较快,重工业无从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C、与封建经济相比,仍处劣势 D、时间矩暂
3、影响: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共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一战期间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几股进步潮流,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答案:潮流:
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资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制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
实业救国:张謇、周学熙等倡导实业,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主科学:陈独秀、李大钊等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封建思想文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社会主义:李大钊等人在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关系:(一)互相促进关系: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是新文化运动兴趣;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的传播。
(六)破产:
标志-甲午战争惨败。
原因:(1)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2)缺乏有力的领导核心(3)顽固派阻挠(4)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等)--失败根本原因。
(五)内容(活动)
(1)、军事企业(安庆……江南……福州……天津……)(2)、民用企业(李-轮船……开平……张-汉阳……湖北……)(3)、近代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4)、新式学堂;(5)、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四)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代表人物:奕、曾、左、李
(二)机构:总理衙门
(一)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