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行了民族识别,改变了许多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被埋没的状况。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被公认的少数民族只有11个。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另有44个少数民族被确认,使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成为祖国大家庭平等的一员。
(一)铲除了民族和阶级压迫剥削制度,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1949年制订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以后的历部宪法都确认《共同纲领》所确定的这一宪法原则,并通过各项措施加以具体化。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关于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C.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D.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完全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
解析:既考查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又考查学生对当前民族关系的了解,我们知道,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仍然比较落后,故D项是不正确的。
答案:D
1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不包括
A.实现民族平等
B.保证祖国统一
C.实现民族团结
D.反对外来势力干涉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是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D项已经超出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关系,属于对外关系范畴,不能选。
答案:D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是
A.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
B. 所处环境的优越、资源丰富
C.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
D. 政府正确民族政策的推行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词语“主要”,应指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A不是主要原因,B不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所以只能在C、D中选择,而C项是D项的内容,所以选D
答案:D
9.解放之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历史上经济就比汉族地区落后
B.地理环境的原因
C.历史上政府错误的民族政策
D.少数民族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解析:D项是指各少数民族地区相互对比情况,与各少数民族内部经济发展状况无关,选D。
答案:D
8.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法是
A.通过暴力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B.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C.利用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取代剥削经济
D.采取保留部分剥削经济的办法,最后自行演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A项不符合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改造的特征,少数民族地区进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和平,C项是进入社会主义的体现,不是所通过的途径,D项也不合题意
答案:B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包括:
A .平等 B. 自治 C. 团结 D. 互助
解析:自治仅是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为了达到建立一种融洽的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政策,由此可知,B项不可选。
答案:B
6.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支持,不包括:
A. 财力支持 B. 物力支持
C. 人力支持 D. 宗教支持
解析:考查学生对政府的民族政策的理解,题中D项不符合史实,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是宗教支持,宗教支持实际是宗教干涉,违背宗教自由原则。
答案: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