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17015  417023  417029  417033  417039  417041  417045  417051  417053  417059  417065  417069  417071  417075  417081  417083  417089  417093  417095  417099  417101  417105  417107  417109  417110  417111  417113  417114  417115  417117  417119  417123  417125  417129  417131  417135  417141  417143  417149  417153  417155  417159  417165  417171  417173  417179  417183  417185  417191  417195  417201  417209  447090 

1.我国独立自主发展航天技术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是( )

   A.生产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B.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什么叫航天技术?”,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包括对大型运载火箭、巨型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永久空间站、空间资源、空间工业、空间运输及空间军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答案:C

试题详情

3.新旧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对比

① 历史、社会背景的对比。

第一,从历史背景来看自封建社会晚期开始,中国自然科学的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这种落后既源于旧的生产方式长期占主导和新的生产方式遭压制而难以发展使自然科学缺乏必要的推动力,又与封建专制主义控制下的教育和学风对科技进步的限制和虐杀紧密相关。

第二,从社会制度看:国民政府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尤其是内战频繁、外敌入侵略和经济形势十分落后,阻碍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统一和安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可靠的保障。

②政府对教育、科技的政策的对比。

国民政府时期,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及其规模和普及程度有限,制约着科技的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国民政府对科学技术发展很不重视,而新中国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组织中国科学院,号召“向科学进军”,制定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给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国民政府时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和部分领域中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奠定基础。新中国建立初,一部分在海外已成名的科学家毅然回到祖国对新中国高科技迅速起步起到关键作用。

③科学技术成果的不同。

国民政府时期一部分科学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茅以升的桥梁建筑、竺可桢的气象理论、侯德榜的制碱工艺,都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从整体上向前推进,尤以高科技成果突出,在原子能技术、生物科学、农业科学、高能物理、电脑、航天技术等方面迅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的科学还处于领先地位,而且科技人才辈出。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中国科学技术界奋斗的主要目标。与新中国科学技术成就相比,国民政府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无法与新中国相提并论。而且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的进一步结合,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

例1:建国后,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B.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C.工人、农民的大力支持 D.友好国家的慷慨援助

命题意图:考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原因的了解。  

解析: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工作,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努力奋斗,人民群众努力发展生产,大力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因此,A、B、C项都是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故正确答案是D。

答案:D

探究:善于将看历史上众多事件联系起来,建立其内在联系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例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答案:B

解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④不符合题意,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形成三级教育体制,况且任何国家教育发展都包括三级体制,据此可排除C、D,③是正确的,因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法律制度尚不健全,需要完善,故答案为B。

探究:复合选择题可采用肯定或否定排除法。

[达标训练]

试题详情

2.近现代教育是如何发展的?

   (1)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出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派、维新派创办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在20世纪初也进行了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校、设学部、建学制;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设立教育部,实行“共和教育”,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教育。

   (2)近代后期,国统区实行“三民主义教育”,日伪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和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三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此间,涌现出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

   (3)建国后,人民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试题详情

1.近现代史学取得了哪些成绩?

(1)维新派梁启超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史学应当研究人群进化论之现象和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革命派也重视历史研究。近代前期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一大成就。

   (2)近代后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不断发展,涌现出李大钊、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3)建国以后,史学界先后提出了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批历史著作涌现,加强对历史古籍和档案资料整理,考古学成就斐然。

试题详情

1.看新旧中国教育对比表,思考:

①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哪些巨大成绩?

②导致新旧中国教育对比明显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加强了基础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迅速。

②新旧中国教育发展状况的不同,其原因在于新旧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不同: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落后,发展教育的经济基础薄弱,加上政府忙于内战,对教育不重视,所以教育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  

试题详情

2.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

  (1)原则性:①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积极发展和邻国的外交关系;④在第三世界广交朋友;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⑥努力发展国际统一战线。

  (2)灵活性:在不同阶段,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政策。①建国初期针对西方的封锁孤立包围,重点发展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②20世纪60年代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反对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即“两个拳头打人”;③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外扩张势头猛烈,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重点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抵制苏联的势力;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走向缓和,苏联丧失了扩张势头,苏东集团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崩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改善中俄关系,发展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试题详情

1.关于中苏关系的恶化   

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由合作友好到严重恶化的演变。新中国建立后,苏联第一个宣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苏联与中国交往中的大国沙文主义也逐渐发展,不尊重中国主权,要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受制于苏联,使两国关系出现了问题。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作了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震惊了世界。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借此掀起了反苏反共的浪潮,一度造成了东欧政局的动荡。中国共产党在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上与苏共发生了分歧,并公开发表文章批评苏共二十大的一些观点,后来两党多次在大会上发生原则性争论。1960年4月至1964年7月,中苏两党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公开论战。这场论战暴露了苏共对外政策上的大国沙文主义,也反映了中共在不少问题上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以及“左”倾思想的影响。苏联方面把两党的分歧公开化,并发展到两国关系的分歧。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合同。此后,两国间的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发生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进而在中苏、中蒙边境部署重兵,从北面威胁中国。两国间的敌对关系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得到改善。中苏关系的演变不仅对中苏两国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