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17127  417135  417141  417145  417151  417153  417157  417163  417165  417171  417177  417181  417183  417187  417193  417195  417201  417205  417207  417211  417213  417217  417219  417221  417222  417223  417225  417226  417227  417229  417231  417235  417237  417241  417243  417247  417253  417255  417261  417265  417267  417271  417277  417283  417285  417291  417295  417297  417303  417307  417313  417321  447090 

38. “盘庚迁殷”的说法依据的是《史记》的内容,而最新的考古发掘显示:殷墟甲骨的最早年代确实在盘庚之后隔了两王的武丁时期,该地宫殿遗址、墓葬发现的最早年代也是武丁时期。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现在的殷墟有可能不是盘庚迁都之地      B.盘庚时代生产力落后,没有文化遗址       C..盘庚迁都是假的,不存在此事       D.殷墟已经表明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属于谁统治并不重要

试题详情

37.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         C.唐         D.清

试题详情

36. 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齐桓公两次在葵丘与各诸侯国会盟。规定不可堵塞水源;不可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齐桓公通过会盟成为春秋霸主  B.葵丘会盟是一个军事同盟  C.葵丘会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D.葵丘会盟主张和平修好,有利于各诸侯国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试题详情

35. 据《易经》记载,商人以牛马驾车、载货物到很远的地方。西周初年的周公就说过商朝遗民“奔走从商,”牵牛车远服贾“。由此可判断 ①商朝人善于经商②商业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③商朝以贝作为货币④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试题详情

34.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产生楚王问鼎的历史根源是 A.“国人暴动”周王室东迁,地位一落千丈        B.管仲改革后,齐称霸诸侯   C.楚军大败晋军,称霸中原          D.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弊端

试题详情

33.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 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用具    D.兵器和农具

试题详情

32. 以下表述能够反映夏、商、西周时期社会面貌的是 ①国家机构初具规模②金属农具普遍使用③建立邮驿传递制度④被称为“青铜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31. 商汤攻桀、武王伐纣、国人暴动 A.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B.由国王暴政引起 C.推翻了原来王朝的统治         D.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试题详情

30. 史家不离开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A.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B.事件的前因后果 C.事件的历史意义               D.事件的是非评价

试题详情

29. 近几年来,中国在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跃。比如在朝鲜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组织了“中非论坛”、在俄罗斯等国开展“中国年”活动。最近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澳大利亚并出席APEC会议、中国首批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已于10月初部署。以上事实不能反映                    A.新时期我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B.新时期我国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C.新时期中国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D.我国外交僵局开始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