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蒙古族
(1)兴起区域:蒙古高原。
(2)建立政权:12世纪,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蒙古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3)军事扩张: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发动对周围地区的征伐战争。向西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1234年,灭金。后来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接着,进攻南宋。
(4)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攻灭南宋。1279年,元朝统二全国。1368年,元朝灭亡。
跟踪思考
你怎样评价元朝对南宋的战争?
(5)蒙古同明朝的关系:①明朝,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等部。②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③鞑靼首领俺答汗时,同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6)蒙古同清朝的关系;①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归属清朝,其他两部也都臣服清朝。②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贵族的割据势力,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控制蒙古各部。③1771年,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发动起义,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跟踪思考
明清(前期)两朝蒙古族的分布情况及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关系如何?
5.藏族
(1)兴起地域:祖先吐蕃,居住在青藏高原。
(2)政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
(3)同中央政权的关系:①唐朝: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结婚。8世纪初期,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9世纪,吐蕃同唐朝会盟,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②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蒙古。元统一后,在西藏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③明朝:把西藏地区称为乌思藏,在此设立卫所,并建立僧官制度。④清朝:顺治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跟踪思考
元、明、清三代是怎样对西藏地区实行管辖的?
4.回纥-回鹘-维吾尔
(1)兴起地区:色楞格河一带。
(2)回纥同唐朝的关系;①回纥归附唐朝后,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兵帮助唐政府平定叛乱。
(3)回纥的演变发展: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②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西迁甘肃、新疆、中亚一带,其后裔包括维吾尔族、裕固族等。③南宋后期,维吾尔族称畏兀儿,臣服于蒙古。
(4)清朝同维吾尔的关系:①清朝称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居住地区为回部。②18世纪,维吾尔族的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被清军平定。③清政府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3.契丹(辽)
(1)兴起地域:辽河上游一带。唐末,迁到长城以北,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2)崛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3)同内地的关系:①北宋初年,宋对辽用兵,试图夺回幽云十六州,被辽挫败。②1004年,辽大举攻宋。1005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此后,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4)辽的灭亡:112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掉辽国。
(5)契丹族的消失:元朝时,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已同汉族人没有什么差别,已被称为“汉人”了。
跟踪思考
契丹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哪些重大影响?
2.突厥
(1)6世纪前期,突厥兴起于今新疆北部。6世纪中期,建立了突厥汗国,很快统一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望风归附。
(2)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分为东西突厥。
(3)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策,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
(4)唐太宗时,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
跟踪思考
你怎样评价唐太宗对突厥的政策?
1.匈奴
(1)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北方地区。
(2)秦朝时,秦始皇命蒙恬发兵30万出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为巩固北部边防,秦始皇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长城的修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表现。
(3)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据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4)西汉初,匈奴不断南下进攻,汉政府被迫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
(5)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展开对匈奴的军事反攻,重创匈奴。
(6)后来,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
(7)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北匈奴退踞漠北,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8)西晋时期,匈奴大量内迁。匈奴贵族刘渊于316年灭掉西晋。
跟踪思考
秦汉时期,匈奴有哪些主要活动?魏晋以后为何在历史上消失了?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概况
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废除分封制之后,以中央对地方统属关系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一般称为郡县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省道府(州)县(州)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长官各设正、副,彼此制约。除主要长官负责制以外,其下还按中央政府组织部门的分工,设有相应的官署机构,在主要长官的指挥下,分工办理各项事务。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引自新课程标准岳麓版教材)
专题四 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知识归纳
4.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主要职权
(1)弹劾权。它是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的权力。汉朝御史中丞,“佐天子,专掌纠劾”。而晋南朝时为激发监察官纠劾精神,竟允许“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弹者不必署名,即使弹劾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监察官的弹劾对象可以说包括除皇帝之外的文武百官。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征求上司如御史台长官的同意,最后裁决由皇帝决定。
(2)谏诤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古代谏官主要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如教材中提到的唐朝谏官魏征是给事中。谏官们常常谏诤政事之得失。唐太宗时下令,凡讨论军国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奏事”,就是说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正是因为唐太宗从谏如流,才会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3)司法权。这里的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前者自秦汉御史就有这种权力,而后者到南朝陈时始有之。陈时建立朝廷重官会审制度,御史中丞也参与司法审判,后为唐所继承。唐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推事”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可以说,古代御史既是监察官又是司法官。
(4)审计权。它是指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并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的权力。唐时,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即有检查屯田、铸钱等内容;宋朝的转运使司,既是掌管财赋的长官,又是监察官,其职权中有“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到明清尤其是清朝,凡封建衙门机构的收支账目和会计报告,都要送呈都察院检查。
上述所举为古代监察官的主要职权,此外,监察官还有处置权,即允许御史在特殊情况下先行后奏,“随事处置”。如明清御史纠劾文武百官,凡六品以下贪酷显著者就便拿问;此外监察官还有监试权、监军权和调查权。其权力广泛,为世界监察史所罕有。
3.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体制的评析
以君主专制体制为核心的政治结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的出现和长期存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政治体系,促进和维护了中国的长期统一,而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就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特别是科举考试制度体现出的平等竞争和崇尚知识的价值取向更是弥足珍贵。
但是,这种政治结构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政治上,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世袭的、终身权力不受任何限制的君权,唯君命是从,妨碍了各级行政官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造成国家机器运转的迟滞和缺乏应有的活力。讲“人治”不讲“法制”、重权不重法、官僚主义和家长作风等非理性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妨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经济上,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强化了单一的封闭的经济格局。文化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强调正统,歧视异说,重阐释、轻创造,束缚了文化科学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在极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它对社会发展的阻滞凝固作用与日俱增,王朝末期大于王朝初期,封建后期大于封建初期。
2.如何看待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受封的诸侯服从周王的命令,并朝贡财物、派兵随从周王作战。诸侯国对周王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诸侯听命于周王;另一方面,诸侯国受分封之后,在其境内自成一体,有其相对独立性。随着西周阶级矛盾的尖锐,王室衰微,周王权威下降,各诸侯国便常常不向周王朝贡,尤其是自身经济实力增强之后,更不甘心听命于周王。这种相对于中央朝廷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在此以后,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又演变为争霸战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