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原因
(1)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五四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进一步增长的条件下发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壮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表明它已发挥领导作用。
(3)一批赞成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运动起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指导作用。
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经历了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由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面对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先进的共产党人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确立,表明党实现了工作重心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到1930年,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军队发展到10万人,从而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开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中国革命开始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转危为安。红军长征中,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共还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到七七事变后,八路军开辟抗日战场,建立一系列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壮大,从而胜利地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即从国内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表明,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那种脱离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克服各种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形势,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评价
民族主义的含义,一是反满,即推翻清政府;二是独立,即建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它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它与民族主义紧密联系,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对革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因此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民生主义想用平均地权的办法,改良社会经济,表明孙中山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他对革命思想的重要贡献。但他并不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当然更谈不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也就无法把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3.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指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
(3)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
(4)1946年,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经共产党的努力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协议。
(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6)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跟踪思考
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思维拓展
拓展1:从领导阶级、群众觉悟程度和斗争方式等方面说明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群众基础不同的原因
辛亥革命只依靠会党、新军或立宪派和封建官僚;国民大革命依靠的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革命联盟。
原因:①领导阶级:前者是资产阶级领导,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广泛发动群众;后者是国共两党合作下的统一战线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②群众觉悟程度:辛亥革命前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主义,农民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一些人受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蒙骗,对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缺乏认同。国民大革命前,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军阀混战,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③斗争方式: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大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的力量,又依靠工农的力量。
拓展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对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评价关系到对整个辛亥革命的评价,史学界目前有三种观点:
(1)三派联合,革命派居领导地位说。这种观点认为: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革命派在其中居于领导地位。但立宪派、旧官僚有相当大的实力,并控制大多数独立省份的地方政府,牵制身为临时政府总统的孙中山。
(2)资产阶级革命政权说。这种观点认为:一个政权的性质,取决于它由哪一集团掌握和它所实行的政策。临时政府中,革命党人占主要地位,政权基本上掌握在他们手中,临时政府的宣言、法令、措施和《临时约法》都有鲜明的资产阶级阶级性,所以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革命派与立宪派联合,立宪思想占优势说。就临时政府的领导者和参加工作的人员来说,它是一个资产阶级占主体的政权,但占优势地位的思想却是资产阶级立宪派思想。
拓展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区别及联系
区别:①前者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后者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前者的目的是冲破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后者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无理行径和封建军阀的卖国行为。③前者提倡民主和科学,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后者则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在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注重反对帝国主义。④前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但它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给中国人民指明出路;后者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联系: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①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在批判封建腐朽思想的同时,又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②一大批先进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③一大批知识分子走上了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同工农运动相结合的优点。
拓展4: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第一次机遇:①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②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第二次机遇:①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②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第三次机遇: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②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拓展5: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框架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近代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本部分内容是近代史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民主革命是新课标政治模块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是社会热点内容,都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专题应把握的主要线索为: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近代政党、政权的建立与演变;近代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演变等。
本专题复习中应关注的重点为;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国民大革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内容。
释疑解惑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命运
(1)20世纪初,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创立民国”的主张。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诞生。
(3)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后,国民党实行“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实际上是蒋介石独裁统治。
(7)1946年,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1.君主立宪制
(1)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派产生。他们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起。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愿望失败。
4.广东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
孙中山逝世以后,1925年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通称“广东革命政府”。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通称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宁汉合流”后,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关键提示
太平天国政权是农民革命政权,不是民主革命政权。北洋军阀政权,名义上是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封建性、买办性的军阀政权。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汪伪政权虽也打着民国的旗号,但实际上是一个汉奸傀儡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属于民主革命的政权,但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广州军政府
1917年,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在广州
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以后,组成陆海军大元帅府。
2.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3月)
1912年1月1日成立于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地方革命政权,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为“中华民国”。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