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18290  418298  418304  418308  418314  418316  418320  418326  418328  418334  418340  418344  418346  418350  418356  418358  418364  418368  418370  418374  418376  418380  418382  418384  418385  418386  418388  418389  418390  418392  418394  418398  418400  418404  418406  418410  418416  418418  418424  418428  418430  418434  418440  418446  418448  418454  418458  418460  418466  418470  418476  418484  447090 

45.(09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过程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尚未完成的工作是                                             (   )

A.明确党的性质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B.确定党的名称和党的纲领

C.明确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性质        D.选举产生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答案  C

试题详情

44.(09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   )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答案  C

试题详情

43.(09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质检)孙中山屡战屡败,又坚持民主革命立场,终于认识到:“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提出了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袁世凯的要求而辞职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答案  B

试题详情

42.(09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晚清时期出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

A.“中体西用”,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在保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D.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答案  B

试题详情

41.(09陕西省咸阳中学高三)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   )

A.新政的措施仅仅涉及了军事问题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答案  C

试题详情

40.(09山西省大同一中高三)“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广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  B

试题详情

39.(09江西师大附中)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错误的是                  (   )

A.目的在于应付国内危机,巩固清王朝统治

B.奖励实业等,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派遣留学生出国,有利于西学的传入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  D

试题详情

38.(09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月考)《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  B

试题详情

37.(09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月考)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孙文)已遁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                    (   )

A.幻想帝国主义不要破坏中国革命

B.他本人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持中立态度

C.要兼程回国,亲自领导革命

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保持中立

答案  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