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下图为“某地区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该地区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___%,约有__万人。
(2)从城市化水平来看,该地区属于______国家,这类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 、 、 。
(3)若该图表示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一工业区的功能分区,则比较合理的布局是:图中字母______表示工业区;______表示居民区;______表示卫生防护带。
35.关于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主要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持续性原则
B.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共同性原则
C.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公平性原则
D.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阶段性原则
读我国铁路景观图,完成33-34题。
京津城际铁路 青藏铁路
33.关于图中两条铁路的共同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以桥代路”都是为了节约耕地资源 B.穿过的地形区都相对平缓
C.客货流运输都以客流运输为主 D.区域经济都得到促进发展
34.2008年,广东省在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珠三角铁路逐步实现城际化的构想,其依据是
A.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发展影响的加剧 B.城际铁路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少
C.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D.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下图表示某市居民10年前和现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1-32题。
10年前 现在
(注:0-1km 强集中购物带;1-2km 弱集中购物带;2-3km分散购物带;3-5km边缘购物带)
31.从图中得出的结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10年前相比,强集中购物带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分散购物带
B.与10年前相比,弱集中购物带与边缘购物带人数减少的比例基本接近
C.离居住地越远,购物的人数比例下降的越快
D.由于日用品的种类较少和价格偏高导致居民偏向近距离消费
32.居民购物越来越向居住地集聚,原因是
A.商业郊区化速度与住宅郊区化的速度相同 B.超市、便利店的蓬勃发展
C.区域性商业网点的不断完善 D.郊区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
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四地区可能的农业地域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甲地:乳畜业 B.乙地:商品谷物农业
C.丙地:大牧场放牧业 D.丁地:水稻种植业
30.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中国
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
C.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
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能源”、“绿色奥运”成为当今热门话题。据此回答27-28题。
27.下列“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食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8.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使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害的天敌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据图回答25-26题。
25.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大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增长最多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26.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24.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系统,其中
A.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C.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D.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23.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域的制约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现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刻和全面
下图是美国本土某种产品生产厂家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原理回答21-22题。
21.该工业的布局属于
A.资源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22.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飞机制造工业 B.机车制造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 D.高档时装工业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