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 有四个命题
(1)一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平行,它就和经过另一条直线的任何平面平行
(2)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它就和这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平行
(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4)如果直线a∥平面α,a平面β,且α∩β=b,则a∥b.
其中假命题共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此题考查线线位置关系和线面位置关系,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一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平行,它可能在经过另一条直线的平面内,故(1)是假命题.一条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平行,它与这个平面的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异面,故(2)也是假命题,又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也可能平行,也可能异面或相交,故(3)也是假命题,而命题(4)是真命题,也是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故选C。
534. 点A为异面直线a、b外一点,过A与a、b都平行的平面( )
A.只有一个 B.只有两个
C.至多有一个 D.有无数个
解析:本题考查线线位置关系,线面位置关系,平面基本性质,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解法一:过点A作a′∥a,b′∥b,根据公理3,a′与b′确定一个平面为α,则异面直线a与b至多有一条在α内,当a、b都不在α内时,过A与a、b都平行的平面恰有一个,即α;当a、b中有一条在α内时,过A与a、b都平行的平面不存在,故选C.
解法二:过异面直线a、b分别作平面α、β使α∥β,若点A在α或β上,则过A与a、b都平行的平面不存在;若点A在α外且在β上,则过A恰有一个平面平行于α、β,则过点A与a、b都平行的平面恰有一个.
533. 已知:如图,α∥β,异面直线AB、CD和平面α、β分别交于A、B、C、D四点,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1)E、F、G、H共面;(2)面EFGH∥平面α.
证明 (1)∵E、H分别是AB、DA的中点,∴EH∥BD.同理FG∥BD.∴FG∥EH.∴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即E、F、H、G共面.
(2)平面ABD和平面α有一个公共点A,设两平面交于过点A的直线AD′∴α∥β,∴ AD′∥BD.又∵BD∥EH,∴EH∥BD∥AD′.∴EH∥平面α,EH∥平面β,同理FG∥平面α,FG∥平面β.
∴平面EFHG∥平面α∥平面β.
532. 如图,正四棱锥S-ABCD的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2a,点P、Q分别在BD和SC上,并且BP∶PD=1∶2,PQ∥平面SAD,求线段PQ的长.
解析: 要求出PQ的长,一般设法构造三角形,使PQ为其一边,然后通过解三角形的办法去处理.
作PM∥AD交CD于M连QM,∵PM∥平面SAD,PQ∥平面SAD.
∴平面PQM∥平面SAD,而平面SCD分别与此两平行平面相交于QM,SD.
∴QM∥SD.
∵BC=a,SD=2a.
∴=.
∴==,MP=a,
===.
∴MQ=SD=a,又∠PMQ=∠ADS.
∴cos∠PMQ=cos∠ADS==.
在ΔPMQ中由余弦定理得
PQ2=(a)2+(a)2-2·a·a·=a2.
∴PQ=a.
评析:本题的关键是运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结合平行线截比例线段定理,最后由余弦定理求得结果,综合性较强.
531. 如果一条直线和两个平面中的一个相交,那么它和另一个平面也相交.
已知:α∥β,l∩α=A.
求证:l与β相交.
证明:∵α∥β,l∩α=A
∴Aβ.
假设l与β不相交,则l∥β
在平面β内任取一点D,则Dl.
∴点D、l确定平面PBD,如图
∵α与平面PBD相交于过A的一条直线AC,
β与平面PBD相交于过点D的一条直线BD.
又α∥β ∴AC与BD无公共点.
∵AC和BD都在平面PBD内,
∴AC∥BD.
由l∥β可知l∥BD.
∴AC∥l且l与AC相交于A.
∴AC与l重合,又AC在平面α内.
∴l在α内与l∩α=A矛盾.
∴假设不成立,
∴l与β必相交.
530. 已知:平面α∥平面β,且aα,b平面β,a,b为两条异面直线.
求证: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等于平面α,β之间的距离.
证:设AB是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段,如图过点B,作直线a′,使a′∥a.
∵α∥β,aβ,
∴a∥β,∴a′β.
∵AB⊥a,∴AB⊥a′
又AB⊥b,且a′∩b=B.
∴AB⊥β
∵α∥β,∴AB⊥α
∴AB的长是平行平面α,β间的距离.
说明 求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有时可能转化为求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529. 已知a、b是异面直线,aα,a∥β,bβ,b∥α,求证α∥β.
解析: 证明两个平面平行通常利用判定定理来证.
证明 如图,过a作任一平面和平面β交于a′,
∵a∥β ∴a∥a′.
又a′β,a′α
∴a′∥α且a′与b相交,
∵bβ,b∥α.
∴α∥β.
另证设c是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则过a、c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设γ∩β=a′∵a∥β,∴a′∥a,
∵c⊥a,∴c⊥a′又∵c⊥b,a′,b相交,∴c⊥β
同理可证:c⊥α,∴α∥β
528. 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菱形,∠A=60°,PC⊥平面ABCD,PC=a,E是PA的中点.
(1)求证平面BDE⊥平面ABCD.
(2)求点E到平面PBC的距离.
(3)求二面角A-EB-D的平面角大小.
解析:(1)设O是AC,BD的交点,连结EO.
∵ABCD是菱形,∴O是AC、BD的中点,
∵E是PA的中点,∴EO∥PC,又PC⊥平面ABCD,
∴EO⊥平面ABCD,EO平面BDE,∴平面BDE⊥平面ABCD.
(2)EO∥PC,PC平面PBC,
∴EO∥平面PBC,于是点O到平面PBC的距离等于E到平面PBC的距离.作OF⊥BC于F,
∵EO⊥平面ABCD,EO∥PC,PC平面PBC,∴平面PBC⊥平面ABCD,于是OF⊥平面PBC,OF的长等于O到平面PBC的距离.
由条件可知,OB=,OF=×=a,则点E到平面PBC的距离为a.
(3)过O作OG⊥EB于G,连接AG
∵OE⊥AC,BD⊥AC
∴AC⊥平面BDE
∴AG⊥EB(三垂线定理)
∴∠AGO是二面角A-EB-D的平面角
∵OE=PC=a,OB=a
∴EB=a.
∴OG==a 又AO=a.
∴tan∠AGO==
∴∠AGO=arctan.
评析 本题考查了面面垂直判定与性质,以及利用其性质求点到面距离,及二面角的求法,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应用.
说明 处理翻折问题,只要过不在棱上的点作棱的垂直相交的线段,就可以化成基本题
527. 在直三棱柱ABC-A′B′C′中,∠BAC=90°,AB=BB′=1,直线B′C与平面ABC成30°的角.(如图所示)
(1)求点C′到平面AB′C的距离;
(2)求二面角B-B′C-A的余弦值.
解析:(1)∵ABC-A′B′C′是直三棱柱,∴A′C′∥AC,AC平面AB′C,∴A′C′∥平面AB′C,于是C′到平面AB′C的距离等于点A′到平面AB′C的距离,作A′M⊥AB′于M.由AC⊥平面AB′A′得平面AB′C⊥平面AB′A′,∴A′M⊥平面AB′C,A′M的长是A′到平面AB′C的距离.
∵AB=B′B=1,⊥B′CB=30°,∴B′C=2,BC=,AB′=,A′M==.
即C′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2)作AN⊥BC于N,则AN⊥平面B′BCC′,作NQ⊥B′C于Q,则AQ⊥B′C,∴∠AQN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AN==,AQ==1.∴sin∠AQN==,cos∠AQN=.
说明 利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也可以求二面角的大小,如图,AB=BB′=1,∴AB′=,又∠B′CB=30°,
∴BC=,B′C=2,AC=.作AM⊥B′C于M,BN⊥B′C于N,则AM=1,BN=,
CN=,CM=1,∴MN=.∵BN⊥B′C,AM⊥B′C,∴BN与AM所成的角等于二面角B-B′C-A的平面角.设为θ.由AB2=AM2+BN2+MN2-2AM×BN×cosθ得cosθ==.
526. 如图所示,在三棱锥S-ABC中,SA⊥底面ABC,AB⊥BC,DE垂直平分SC,且分别交AC、SC于D、E.又SA=AB,SB=SC.求以BD为棱,以BDE与BDC为面的二面角的度数.
解法一:由于SB=BC,且E是SC中点,因此BE是等腰三角形SBC的底边SC的中线,所以SC⊥BE.又已知SC⊥DE,BE∩DE=E,
∴SC⊥平面BDE,
∴SC⊥BD,
又∵SA⊥底面ABC,BD在底面ABC上,
∴SA⊥BD.
而SA∩SC=S,
所以BD⊥平面SAC.
∵DE=平面SAC∩平面BDE,DC=平面SAC∩平面BDC,
∴BD⊥DE,BD⊥DC.
∴∠EDC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SA⊥底面ABC,
∴SA⊥AB,SA⊥AC.
设SA=a,则AB=a,BC=SB=a.
又AB⊥BC,所以AC=a.在RtΔSAC中
tg∠ACS==,所以∠ACS=30°.
又已知DE⊥SC,所以∠EDC=60°,即所求的二面角等于60°.
解法二:由于SB=BC,且E是SC的中点,因此BE是等腰ΔSBC的底边SC的中线,所以SC⊥BE.又已知SC⊥DE,BE∩DE=E.
∴SC⊥平面BDE,SC⊥BD.
由于SA⊥底面ABC,且A是垂足,所以,AC是SC在平面ABC上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BD⊥AC;又E∈SC,AC是SC在平面内的射影,所以E在平面ABC内的射影在AC上,由于D∈AC,所以DE在平面ABC内的射影在AC上,根据三垂线定理得BD⊥DE.
∵DE平面BDE,DC平面BDC.
∴∠EDC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以下解法同解法一.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