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分)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设计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材料和用具:100mL量筒、50W、100W、200W和400W的台灯、冷开水、NaHCO3黑藻等。
实验步骤:
①准备4套如图所示装置,编号为l一4。在瓶中各加入约500mL0.0lg,mLNaHC03溶液后用冷开水充满。
②取4等份长势相同的黑藻分别放人l一4号装置。
③将4套装置放入暗室中,然后分别用50W、100W、200W和400W的台灯等距离地照射1-4号装置,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④30min后停止光照,测量光合作用释放的O2体积(mL)。
以上实验重复三次,实验结果见上表。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列出实验中的两个 控制变量(无关变量): 。
(2)根据装置图,上表中的实验数据是如何读出的? 。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图里绘制柱形图 。
(4)上表中测得的氧气量并非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氧气量,其原因是 。
(5)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
(6)若想确定黑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请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写出进一步探究的实验思路:
26.(8分)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等相关内容,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A-E组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 。
(2)A组实验所用的试剂甲是 ,观察到颜色是 。B组实验观察的细胞结构乙是 。在D组实验中,实验因变量丙是 。
(3)在c组实验中若使用0.3g,mL KNO3溶液,则实验现象是 。
(4)E组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 。如果将常温下培养洋葱的装置移到冰箱的低温室(4 c)内再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根尖制成装片并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5.实验材料的选择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下面有关洋葱实验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表皮细胞大,容易观察,可用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B.根尖细胞分裂旺盛,可用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
C.表皮细胞呈紫色,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
D.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内不存在细胞核,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是原核细胞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C.有线粒体的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有线粒体
D.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生产者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23.右图是细胞分裂各阶段的细胞核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主要是a阶段
B.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活跃的时期是a、c阶段
C.e阶段细胞核内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的比为
1:1
D.若该细胞培养在含3H标记的胸苷的培养液中,
则e阶段时细胞核中含3H的DNA占总DNA的50%
22.下列各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及描述正确的是 ( )
A.甲图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中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B.乙图所示物质运输速率不受呼吸酶抑制剂的影响
C.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与C02产生量的关系,a点时产生ATP最多
D.丁图表示小鼠的离体细胞内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2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蓝藻细胞通过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B.植物细胞光合作用消耗的C02都是从气孔中进入的
C.乳酸菌、酵母菌都含有线粒体和DNA
D.精细胞、神经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20.下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酶1 酶2和酶3依次分别存在于( )
|
葡萄糖 |
|
|
酶1 |
|
|
丙酮酸 |
|
酶2 |
|
酶3 |
CO2和H2O |
|
乳酸 |
A.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19、细胞内生物膜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了广阔场所,不同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可能不同。下列有关细胞器增大膜面积方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来增大膜面积
B.内质网通过折叠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
C.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来增大膜面积
D.高尔基体通过产生小泡而增大膜面积
18.下列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最相似的一组是 ( )
A.麦芽糖、维生素D、生长激素
B.纤维素、胰岛素、性激素
C.糖原、肽酶、脂蛋白
D.ATP、DNA、RN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