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1709  421717  421723  421727  421733  421735  421739  421745  421747  421753  421759  421763  421765  421769  421775  421777  421783  421787  421789  421793  421795  421799  421801  421803  421804  421805  421807  421808  421809  421811  421813  421817  421819  421823  421825  421829  421835  421837  421843  421847  421849  421853  421859  421865  421867  421873  421877  421879  421885  421889  421895  421903  447090 

 由于人们把“以太”选作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因此在19世纪,人们热衷于寻找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1881年,美国人迈尔耳逊设计了一个实验,但是却得到“0”结果,根据这一结果,“以太”显然是一厢情愿的设想,尽管不断改进,但结论却相同。

试题详情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己流逝着,并由于它的本性而均匀的与任何外界对象无关的流逝着。      --牛顿

 绝对空间,就其本质来说,独立于外界任何事物,总是始终如一和静止不动的。           --牛顿

试题详情

2.薛定谔的创建

 1)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人,物理学博士。曾先后担任苏黎士、柏林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在爱尔兰工作了17年,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4年发表《生命是什么》,给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薛定谔方程:薛定谔在德布罗意、爱因斯坦的启发影响下,在1926年1-6月,连续发表了四篇论文,系统阐明了波动力学的理论,提出了量子力学中著名的薛定谔方程。

 3.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统一

 既然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描述了同一物理现象,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薛定谔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1926年,狄拉克提出了普遍的变换理论,使两种力学进一步得到和谐与统一,将其统称为量子力学,并引进了狄拉克方程,奠定了粒子物理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因此狄拉克与薛定谔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

 总之,量子力学冲破了经典物理的局限,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有力武器。普朗克、卢瑟福、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堡等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八章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第一节 走进维谷的牛顿力学

 相对论好象是:“光彩夺目的火箭,它在黑暗的夜空,突然划出一道道十分强烈的光辉,照亮了广阔的未知领域。”    --德布罗意

试题详情

1.德布罗意波

 1)德布罗意(1892-1960):法国人,一战服役六年,原来从事历史研究,受其兄影响,改学物理,1924年获博士学位,1932年任巴黎大学物理教授,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2)德布罗意的观点:既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也应该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3)实验验证:1923年9-10月,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提出了物质波的思想,并指出这种波的波长为

 戴维森--革末实验:美国人,贝尔电话实验室研究员

 G.P. 汤姆逊实验        演示汤姆逊实验

 由于他们实验的成功,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理论被证实了,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37年的诺贝尔奖。

试题详情

 1.海森堡的贡献

 海森堡在索末菲、玻尔等人指导下,认识到在原子物理中,轨道上运行的电子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观察的,因而需要用可观察量去描写电子所处的状态,他认为n是原子定态的量子数,光谱频率ω和振幅A是原子现象的可观察量,海森堡用频率和振幅表示了坐标

 海森堡决定用新思路去描述微观世界。

  2.波恩的思索

 波恩看到海森堡的论文《关于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的量子论解释》后,经过8天的苦苦思索,终于认识到海森堡的数集,是他在大学里学过的矩阵,这样某力学量就可以用一些元素组成的矩阵来表示。

3.算符的引进

 由海森堡、波恩等引入到量子力学中。在量子力学中用算符表示力学量,它可以作用在一个函数上,得出另一个函数。比如动量算符

 泡利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矩阵力学成长建立起来。

试题详情

2.线索

 3.代表人物

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4年)

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1923年)31岁

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1925年)24岁

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1926年)39岁

狄拉克--非相对论量子力学(1926年)24岁

波恩--对波函数的物理诠释

玻尔--互补原理和对量子力学诠释(1927年)

    

试题详情

1.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它和相对论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试题详情

 玻尔理论是经典与量子理论的混合物,存在着内在的不协调,内在的矛盾。

第五节 量子理论的发展

试题详情

 首创将量子理论用于解释原子现象的第一人。

 深信核式理论的正确性,认为必须对经典概念进行改造。

 1913年,写出了《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1)(2)(3)三篇论文,提出了定态跃迁的原子模型。

 1)定态假设:原子中电子的轨道不是任意的,只能取分立的几个,在以上轨道运动的电子不辐射电磁波,原子处于相应的定态。

 2)跃迁假设: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若相应的能量,则原子将放出一个光子,其频率

 3)角动量量子化:如果电子绕核转的是圆轨道的话,它的角动量也应是量子化的,即(n=1,2,3…)

 玻尔把量子理论开创性地应用到原子理论中去,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核式结构和氢光谱的规律,量子论又一次取得成功。

试题详情

2、α射线的大角散射

 J·J·汤姆逊:“原子内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原子中的,而并非呈粒子状态。”而卢瑟福认为应该用带电粒子碰撞去试探。

 1909年,卢瑟福和盖革、马登思,用氦核轰击厚度为米的金箔,起初盖革没看到什么现象,卢瑟福告诉他要仔细观察:“要多看细看,实验要重复几次,几十次,几百次,才能发现偶然的现象。”

 他们发现有1/8000的α粒子,偏转反弹。

 卢瑟福:“犹如一15寸的炮弹去轰一张薄纸,而炮弹却掉过头来击中你自己一样。”

 卢瑟福于1911年、1913年发表论文,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提出了研究微观粒子的方法。

            演示原子核式结构

 但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原子的核式结构却无法用经典理论加以解释。

第四节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一、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191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在汤姆逊的指导下,跟卢瑟福搞科研。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

 37岁获诺贝尔奖。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