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2622  422630  422636  422640  422646  422648  422652  422658  422660  422666  422672  422676  422678  422682  422688  422690  422696  422700  422702  422706  422708  422712  422714  422716  422717  422718  422720  422721  422722  422724  422726  422730  422732  422736  422738  422742  422748  422750  422756  422760  422762  422766  422772  422778  422780  422786  422790  422792  422798  422802  422808  422816  447090 

4、推翻满清政府的军事行动(推翻旧阶级的政权)。

试题详情

3、部分先进国人学习西方改造中国方案《资政新编》→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 内容:a. 经济:工业与科技

b. 政治:以法治国,新闻,社会舆论,选举官吏

c. 外交:自由,平等

d. 文化:文化改革(西方:香港→英国)学校、医院、社会福利

(2)评价:a. 最高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反映探索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符合时代潮流(先进性)b. 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阶级、经济、思想、环境)欠缺。

试题详情

2、农民阶级的理想社会,天朝(国)设想→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翻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绝对平均的社会(四有二无)。

(1)   性质;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内容:a.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b. 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c. 社会改革目标(核心思想--平均主义):“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3) 评价:a. 突出反映农民的意愿(革命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b. 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脱离当时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均贫富,产品归公,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改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事实上,由于军事和政务的需要,农民照旧要纳粮纳税,而且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大多数地区,农民依然要向地主交租。

c.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试题详情

1、背景(原因):内外因素结合下农民阶级的反映(民族矛盾刺激阶级矛盾)。

(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盈利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榨。(根本)

(2)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和手工工业者生计的失去。

(3)自然灾害加剧矛盾。

(4)西方宗教思想(传教士是文化侵略的先锋)影响。

(5)洪秀全个人生活遭遇,导致其接受西方宗教思想,并结合儒家思想,形成拜上帝会,发动群众反清。

试题详情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西汉
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
(汉武帝)
中朝--决策机构
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
汉武帝
全国分为13州,州做为监察区
东汉
尚书台--中枢机构
(光武帝)
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隋初
州县两级
 

唐太宗
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
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道、州、县
 
北宋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
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路、州、县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省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专题二:近代专制与民主的斗争

--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主题)

试题详情

3、选官制度

(1)秦:贵族的演变为官僚政治(世袭到任免)

(2)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a. 时间:隋代隋炀帝时形成,唐代逐渐完善。

b. 形式:考试形式。

c. 内容:由诗、赋、经等到专考儒家经典。

d. 影响:①扩大统治基础,加强集权统治;②保证了从政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提高行政效率;③促成读书风尚、教育的发展,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促成社会稳定。④以考试方式选官,有利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甚至有时可以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⑤使儒学得到发展,造成被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造成工商业和科技得不到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阻碍。

试题详情

2、监察制度:(1) 秦:御史大夫(地位、职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2) 汉:刺史“诸侯、地方高官

(3) 元:御史台

(4) 密折制

→评价:(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阶级(社会)的矛盾,起到作用。(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并不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3)它的得失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有借鉴意义。(顺应民意,构建和谐社会监督的机构等)

试题详情

1、(1)丞相制的创立、演化:

①皇帝制→皇权至上、独尊(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等)

②中央官制:a. 机构→九卿职责体现“家天下”。

b. 职责分工: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太尉:负责全国的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但秦朝没设,秦始皇自掌。

c. 影响(联系选修四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帝在巩固统治上的做法。)

①积极:国力增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消极: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秦加强统治的措施与目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措施①军事:北击匈奴、统一岭南地区,促进民族融合(南北方与统一)。

②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帝国的形成,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此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③文化: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焚书坑儒。a.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的文化基础形成。b. 百家争鸣局面的消失,思想专制形成,为后世文化思想专制开了先例(汉武帝、科举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目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2)巩固:a. 中朝的建立与刺史制。b. 星默百家,独尊儒术。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

 (3) 完善:三省六部制:a. 职责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c. 意义: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4) 加强:宋代设置参知政事分散相权(唐分工、宋分散)。

(5) 强化:a. 废相:①原因:朱元璋吸取相权对君权构成威胁教训

②结果与危害:加强君主专制,同时皇帝个人品德、能力对政务处理的影响更大,极易造成灾难政治。

b. 设内阁:①地位与职责:助理机构

②演化:权势与地位逐渐提高

c. 设军机处:①原因:军事上保密需要而演化

②职责:跪受笔录的中枢机构

③特点:最大特点:决策封闭性

④影响:达到顶峰(极点),办事效率的提高。

d. 密折制(归入地方)

试题详情

4、演化:(1)东汉:西汉汉武帝时刺史发展为地方行政区域长官

(2)行省制:a. 概况:①中书省辖地(腹里:河北,山东,山西)、行省辖地、宣政院辖地(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权力节制:受中央节制。民政事务报中书省,军政报枢密院,定期觐见皇帝述职。

③监管机能:以监察机构监督,同时以官员互迁形式控制。

B.意义:使各族人民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初步基础。

c.作用:①当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②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积极作用更加明显。③省制的开始。

d.分封制与郡县制及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分封制与郡县制


划分标准
血缘
地域
官员任免
世袭、封地
地域
独立性(与中央关系)
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
任免、俸禄
作用与影响
 
中央下属行政机构
相同
①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③ 在一定时期起到
积极作用

郡县制与行省制

时代
秦后

与中央关系
秦后
中书省
影响
中央
 
相同
①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③ 在一定时期起到
积极作用

 (3)清代密折制: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总结: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试题详情

3、作用:(1)有利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地方独立性的消除,不利经、文不平衡地区的发展。(与下面两项内容的比较①美国宪法赋予地方的自治性。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