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③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政治体制: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
经济体制: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结局及成因:结局:取得一定效果,但未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1975年后经济进入停滞阶段。
成因:没有突破原来经济体制的束缚;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使自己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2)政治改革:①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②改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1)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必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但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
(5)必须严格区分人民群众正当的民主要求与民族分裂势力的区别,对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决不手软。
(6)要坚定地顺应国际潮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但也要顶住外国压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7)无论进行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忽视经济建设,都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8)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被五年计划取消。
2、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通过,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3、“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①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经济方面: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②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③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④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10、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相比的特点
与欧盟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不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贸易区成员之间虽然享受减免关税的待遇,但没有形成关税同盟,它们之间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同时,欧共体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组成,而北美自由贸易区则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
9、经济区域集团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①区域性经济集团是政府间的官方性质的组织。②区域性经济集团是一种有形的、契约性的组织,有自己的组织机构,通过签订共同遵行的准则、协定,共同管理区域经济。③区域性经济集团可以使部分主权。④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⑤区域性经济集团所涉及的往往包括成员国关税、贸易、金融、货币以及工农业政策等各方面的协调合作。⑥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参加国往往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世界性经济集团则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⑦区域性经济集团还有排他性。
8、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并取代关贸总协定,并非只是名义上的变化,而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它体现了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愿望:建立一个强大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经济贸易体制,在国际经济领域发展主导作用。(2)它标志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共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GATT到WTO,使世界从此拥有了一套范围更广、效力更大和更为完备的多边贸易规则,这必须大大增加世界贸易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并为建立和巩固国际经济秩序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巨大增长,并为各成员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机会和更高的福利水平。
7、辩证地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辩证地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了漫长的15年时间,表明了中国政府理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它国际关系中地位的高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给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的相关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2)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经济全球化
对世界经济来说,它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来说,它在获得更大利益的同时,由于资本、技术、管理经济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在总体上处于劣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趋利避害,发展本国经济。
6、欧元诞生的意义:(1)经济:作为欧洲范围之内的统一货币,欧元巩固了过去欧洲经济一体经的成果,它的流通标志着一体化有了质的飞跃。(2)政治:货币的统一意味着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直辖市,从而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对美元需求的减少,迫使美国采取改善财政稳定美元等措施,冲击了世界格局。(3)心理:由于欧元是欧洲身份的象征,欧盟人民在使用欧元的过程中日益增加了心理认同感,使欧洲一体化成为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问题
(1)所谓区域集团化,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国际经济竞争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2)发展阶段:经济区域集团化在20世纪50年代是初创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发展时期,20世界90年代以来出现北美、欧盟、亚太等鼎足局面。
(3)形成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崛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转变,使得保护主义盛行,进而产生了符合地区特点的区域性经济集团;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局势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4)作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4、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往往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但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3、经济全球化始于新航路的开辟,而不是二战。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